◆鐘啟華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城南小學)
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鐘啟華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城南小學)
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過程中會有一個“逆反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孩子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病態心理轉化。目前,少年兒童存在逆反心理現象比較突出,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呵護孩子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選取幾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防止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成功案例,闡述了防止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注意問題等,對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成長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逆反心理 成因 防止 消除 有效方法 注意問題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生厭惡、反感并導致與該事物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孩子知識經驗增長、個性和獨立性發展的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表現,每個孩子都會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現出來。
1.家長或教師的要求經常不符合孩子的需要,孩子就會表現出不肯接受的情緒。
2.教師或家長過多采取強制措施,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產生了對立情緒。
3.教師對學生中發生的問題處理不當,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4.孩子認知水平低,知識經驗少,對教師和家長的嚴格要求不理解,產生誤解。
當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內心總被一種“反抗”的情緒籠罩,平時表現為沉默、回避或粗暴無禮,這種內因是無法接受教育的。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真心實意地關心孩子,善于洞察他們的心理,在教育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當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應持冷靜、民主的態度,設法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實踐證明,針對學生產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積極的預防和干預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一:善待學生的過失,避免產生逆反心理
擔任班主任工作,我必須隨時面對學生所犯的大大小小的過失和錯誤,但無論所犯的過失是大還是小,我都努力以心平氣和的心境來對待,堅持正面引導教育,不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事實證明,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去年,我接了一個新班,班上有位男生叫劉斌(化名),聽他原來的老師介紹,說他是一個很難管教的學生。開始一段時間,可能是新環境,老師大多都是新換的,他的表現也還可以,沒出什么問題。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他就惹了禍。鄰班老師告訴我,這孩子把她班教室的窗玻璃砸壞了。我立即趕到鄰班教室,教室的玻璃窗不僅被砸裂了,而且砸穿了一個小洞,可見用力之大。如果這石子不是打在玻璃窗上而是打在人的頭上,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但這是事件的“果”,我還得了解事件的過程。通過與知情學生的交談,我了解到這孩子是為了幫助一個被別的學生欺負的同學而造成的。我想劉斌的動機是好的,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妥。于是,我把劉斌找來單獨跟他談,我從好壞兩個方面講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并問他:“如果你是老師會如何處理這件事?”劉斌說:“告訴他以后不能這樣做了,如果他不聽,可以用任何方法懲罰。”我說:“我們一起去劃塊玻璃給人家班安上,好嗎?”他立刻答應了并說:“我用媽媽給的零用錢去買,玻璃是我打破的應該由我來賠!”
由于沒有經驗,我們先后去了兩趟才把玻璃安好。劉斌十分內疚地說:“老師,真對不起!”我相信,他說這話是真心的。
現在,我教這個班快一年了,劉斌同學的表現一直都不錯,學習也不斷進步,我想,這可能與我處理這件事時沒有讓他產生逆反心理有關吧。
案例二:實踐體驗法,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去年夏季的一天,晚飯后,我們一家三口到街上散步,孩子見到西瓜攤的西瓜很大,興奮地讓我買,我解釋說,天這么熱,回家的路這么遠,抱個大西瓜太累人了,不買!孩子先是說這說那、彎眉撇嘴,后來怨氣連天地說:“我最喜歡吃西瓜,你們不買,你們最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認真學!”看到孩子的表現,我深知,今晚如果不買這個西瓜,一連好幾天,他都會和你鬧別扭的。硬壓孩子也沒用,不如讓他體驗一下,以后他就不會這樣犟了。于是我說:“買瓜可以,你要負責拿回家。”孩子同意了,買上后抱著就走。一會兒就滿身大汗,累得抱不動了,一路上歇了好幾次,也沒敢讓我們幫他的忙,好不容易才把大西瓜抱回家了。一到家孩子深有體會地說:“吃這個瓜太不劃算了!”
案例三:正確引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天,我見孩子做作業時字寫得很潦草,不如過去寫得好,我叫他把字寫好些,他說:“我們班長王晨(化名)的字寫得那么潦草,老師還表揚他寫得好,我比他寫得好多了,卻得不到表揚,我也不好好寫了!”原來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他做完作業后,我給他分析:“全班幾十個學生,老師一時沒注意到你,這沒什么,從今天起,你認真寫,要不了幾天,老師肯定會表揚你。”過了兩天,孩子放學回家,高興地說:“爸爸,就和你說的一樣,今天老師在班上表揚我的字寫得好!”
感悟:
案例一中的班主任,當學生有了缺點錯誤,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堅持正面說服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一個“善”字,體現了老師的慈愛和寬容,讓學生明白了是非,從而激發了積極向上的熱情。
案例二中的家長巧妙運用“體驗法”,一句“吃這個西瓜太不劃算了”道出了孩子為自己的做法而后悔的心態,逆反心理隨之煙消云散。案例三中孩子對老師偏愛好學生的做法引起了反感,家長用積極的、理解的眼光看待老師的做法,正確引導,鼓勵孩子奮發向上,長一種“我一定要做出成績給你看”的志氣,消除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1.切忌在孩子情緒上來時“針尖對麥芒”。當孩子的情緒強烈對立時,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平靜孩子的感情上,使孩子盡快恢復理智。
2.切忌孩子心灰意冷時不負責任,撒手不管。要了解孩子的煩惱與苦悶,進行疏導,循循善誘,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缺點,讓孩子在挫折中受到教育。
3.切忌在孩子出現冒險行為時,挖苦疏遠孩子。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尋找補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關懷的愛心去溫暖和感化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4.切忌在孩子不能自我調控時,橫加責備,強行家長制。要及時引導孩子客觀地了解自我,鍛煉堅強的意志,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逆反心理雖然難以避免,但只要教師和家長引導得當,孩子一定會順利度過這一人生道路上的“危險期”,成長為我們期望中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