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昌 曹增玉
(山東省青州市傲于小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
◆王海昌 曹增玉
(山東省青州市傲于小學)
品社學習意識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發展進步,事關學生的未來成才與否,《小學新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指出品社教學活動對學生在問題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明確提出了情感目標,特別強調了對學生學習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那么,作為一位小學品社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充分調動情感因素,促進學生品社學習情感健康、積極、主動地發展。
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巨大推動力。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從而創造出師生學習情感、求知欲望、探索精神的高度統一、和諧融洽、步調一致的情緒氛圍。它對于課堂教學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
教學中,最科學有效的方法就是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如在設計《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一課時,我就力求聯系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課前我錄了操場、觀光電梯,纜車等場景視頻來揭示課題;然后呈現游樂園的照片,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去尋找有沒有亂扔垃圾現象;接著讓孩子觀察垃圾種類及數量;并欣賞錄像《生活中的環境》,將孩子們帶進環境優美的世界;把抽象的問題和孩子們豐富的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理解品社,探索真實世界中的生活問題。
可以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景,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而猜想也是推動學生品社思維的強大動力。如在設計《垃圾的處理》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猜處理垃圾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索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利用認知沖突設置問題情景,等等。
在傳統的品社教學中,主要以靜態形象和口語交流及典型案例為主,以模型、掛圖,板書和實物演示為輔,再加上品社概念本身通常比較抽象,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給學生的感官以豐富的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高,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常常感到單調、枯燥、注意力易分散,課堂容量小,學習效果不理想,課堂效率也相應低下。
多媒體以豐富的形象、動與靜的結合、聲與色的兼備,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交互性,所以如能加以合理應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把死知識變活,使得在教學中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難點就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學《節約用水》這一節時,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像水這樣的物體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學生對“不可再生”一詞的理解似懂非懂,難以理解。為了幫助他們理解“不可再生”一詞的意思,我在設計多媒體時,一邊講解,一邊播放錄像,借助這樣動態的演示,學生頭腦中出現了“不可再生”的情景,學生對“不可再生”一詞有了真正的認識,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使品社課上得更生動、更活潑,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邁進品社王國的大門。
實踐證明,“品社是學生社會與品德思維的體操,是智力的磨刀石”。開展各種品社活動對豐富學生的品社情感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學中我適當安排了品社史話﹑趣味故事﹑思維訓練等活動。品社史話介紹中,我介紹古今中外教育家刻苦學習、品社教育對社會發展進步的故事及簡單的品社教育史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品社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勤奮學習、堅韌不拔、克服困難的品質。如品社故事會、政治名家事跡介紹、品社讀書會等。
趣味故事活動中,運用品社游戲,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游戲活動中,領悟一些簡單的品社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品社的興趣,如游戲、謎語、趣題討論等均屬這類課型。
思維訓練活動中,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思維方式方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等品質,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如一題多答、一題多變、圖形問題、智力競賽等。
學以致用,體驗“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認識品社的價值。《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品社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品社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把一些社會及道德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學生學會在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雖然大部分孩子對人民幣很熟悉,但還是有很多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獨立買東西的過程。于是,我便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模擬市場。提前讓學生在周末的時候跟家長一起去買東西,熟悉買東西的程序,然后讓學生自己在家里拿玩具和一些手工制品等作為商品,帶到品德課上。這樣,課堂就成了一個模擬市場,孩子們用自己的人民幣(學具)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學會節儉。大家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熱烈,有的在叫賣推銷,有的在討價還價,還有的在算找補……學生的收獲可謂大也。像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真實而強烈地感到品社問題就在身邊,真切的體會它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到學習的價值,增強了學好品社的信心。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學中正確的評價,適時適度的表揚是孩子成長的沃土。激勵學生是小學品社教學的關鍵,激勵性評價能強化學生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快樂的求知,有個性的發展,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老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變化,迅速做出準確判斷并給予學生及時適當的評價及鼓勵,既掌握學生學習狀態、指引學生學習方向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更加促進了教學。我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各種激勵性評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而使我深深體會到,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句激勵性的評語如“你真棒”,“老師非常喜歡你”,“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的思路很清晰”,“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很會思考”等一個充滿贊賞的眼神、一個鼓動上進的動作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教學過程中通過多途徑實施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時時有新意、處處有亮點,學生品社學習的興趣、主動性、自覺性都得到同步提高,教學效果也就顯著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