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琴
(江蘇省昆山中學)
淺議教師在學生歷史自主學習中的指導性作用
◆陳雅琴
(江蘇省昆山中學)
江蘇省四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五嚴規定”)強調:嚴格控制學生在校集中教學活動時間,嚴禁中小學組織任何年級學生在節假日集體上課。這就使學生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無獨有偶,剛剛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強調了“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自主學習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但是,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己學習。早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就已經指出:“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更是明確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梢?,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放任不管。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師的指導作用,這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借用錢夢龍老師話來說:“一名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放棄了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職責……真的很難想象課堂會出現什么局面?!币虼?,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需要教師參與指導的,歷史自主學習當然也不例外。
1.自主學習的動力需要教師激發
動力的來源可以有很多,公認最好的當然是興趣。但是,一開始就對歷史自主學習感興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因此教師也可以另辟蹊徑,先嘗試激發學生的其它動力,然后讓他在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興趣。讓學生產生適度的緊迫感就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教師可以從大處著眼,從當今知識爆炸這一現狀入手,告訴學生“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是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勢必將被淘汰。
教師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結合江蘇省“五嚴規定”的頒布,分析他們面臨的形勢。“五嚴規定”指出,高中學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學活動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每天家庭作業總量不得超過2小時,且嚴格禁止組織任何年級學生節假日集體上課。在“五嚴規定”出臺之前,學生的課外時間鮮能自由支配,不是在集體上課,就是有大量的作業。現在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明顯增多了,如何利用這些時間也就成為了拉開學生差距的重要因素。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有效地自主學習的學生,勢必會比那些不進行或者不會自主學習的學生在學業上有更好的進步。對面臨高考壓力下的高中生而言,一個新的戰場已經鋪開,相信不戰而降不會是他們的選擇。總之,自主學習勢在必行,學得早、學得好將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教師適當地指導,讓學生產生適度的緊迫感,可以推動其開展自主學習。不過這種動力畢竟不是長久的,還是需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興趣,更加愿意開展自主學習,這種自覺性和主動性在自主學習中的作用是別的什么也取代不了的。
2.自主學習的興趣更需要教師維持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生對這門課有了興趣,就會愿意持續地去鉆研它;學生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又能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因此興趣需要激發,也需要維持。
如果說最初更多的是緊迫感和焦慮情緒使學生從事了自主學習這一行為,那么這種興趣和行為都是不能長久的。而要讓學生保持長期的學習興趣,關鍵之一就是教育心理學所強調的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即所謂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種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理滿足,而如果這種成功又受到了鼓勵和表揚,就更強化了這種感受,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推動人們再次去獲得成功。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是非常期待教師對自己的肯定的,哪怕明知自己已經有了進步、獲得了成功。教師如果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用發展的眼光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就能大大提升、強化學生的成就感,從而在內心真正認可自主學習,并成為其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需要指出的是,激勵性評價并不排斥指出錯誤,而是要把錯誤當成學生自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關鍵是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他們獲得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但他們對成就感的需求卻是一致的,特別是暫時后進的學生更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自主學習給予肯定和鼓勵。
魏書生說過:“興趣象柴,即可點燃,也可搗毀。”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不應是扼殺學生的興趣,而是要激發興趣,讓學生在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的同時,真正認可自主學習,并長期堅持、從中獲益。
自主學習作為一種技能,它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后天培養的。然而,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在的高中生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是習慣于依靠教師的指令去被動學習的。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是更注重“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何況,歷史知識本身就浩瀚如海,教師在課堂上講完課本知識尚且不易,“授之以漁”也就只能偶一為之了。
既然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非天生,后天又未得以好好培養,那么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都是無從下手,若盲目行事,也是事倍功半,這并不是我們樂見的,也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借助模仿來學習他最早的功課的”。社會學習理論也認為人類更大量行為的獲得是通過示范、觀察、模仿的途徑進行的。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能很快入門,關鍵在于教師從一開始上課時就要給學生一種可模仿的“模式”。以高中歷史第一堂課——必修①第一單元第1課的教學為例。如果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話,恐怕很多人會直接從課本第4頁開始閱讀,但是教師卻不會這么做。一般的做法是:
1.帶著學生看章題,了解本章的中心內容(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結合章題看節題,了解本節的中心內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與章節關系(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
3.結合節題看子目,明確子目與節題的關系(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
4.結合子目看內容,明確哪些是背景、原因?哪些是經過、結果?哪些是作用、影響等此類;
5.結合板書形成知識結構;
6.結合課后的“本課要旨”明確本課的重點難點(依個人習慣,也可以放在第四步做)。
在接下來每一課中,教師也實行相同的模式進行教學,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模仿、進而熟練掌握、甚至內化改進,不僅掌握具體的知識點,還會從整體上把握一節的內容。
至于對整章內容的把握,也需要教師總結出可供學生模仿的知識結構。而為了讓學生便于模仿,總結的內容不宜太 難,也不必太精細,否則,反而沒有效果。還是以本章為例。

上述的單元知識結構,不是最精細的、也不是最完善的,教師完全可以總結出更好的知識結構來。但是,這種依托于章、節、子目的總結方法卻是學生最容易上手模仿、最容易學會的。如果以后學生能自行發現此中的不完善之處,這豈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嗎?
自主學習雖然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并不否認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因此,學生雖然花了很多精力進行自主學習,卻不一定知道所用的方法、獲取的知識、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之一就是要獲得進步。如果無法得知結果,只一味追求過程,這種自主學習,一方面,盲目可怕,容易浪費時間,是無效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確的反饋勢必導致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從而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下降,是無趣的。這就與強調自主學習的初衷相違背了。

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自主學習時保持良好的積極性并能事半功倍,這就需要發揮教師評價的作用了。
還是以上述的單元知識結構為例。雖然這種總結方法是依托于章、節、子目的,但畢竟不可能完全照抄各級標題。但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可能更多的就是照抄。下面就是一位學生自己總結的單元知識結構:
很明顯,這位學生就是通過完全照抄章、節、子目標題來形成單元知識結構的,因此缺點也是很明顯的,主要是沒有進行適當的歸納概括。如沒有分成夏商西周(三大政治制度)、秦到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兩個階段;沒有明確歸納出秦朝制度的名稱(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沒有把明朝的措施歸納在一起(明朝:廢宰相、設內閣)。其次,語言也不夠精簡,如夏商西周三大政治制度的表述其實無需多余的修飾詞匯,等等。
但是,作為在歷史自主學習中初次嘗試總結單元知識結構的成果,他的成績也是很突出的。首先,值得肯定、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他學會了模仿,初步掌握了方法。其次,他的總結沒有出現知識性錯誤,且結構完整。完全可以說這位學生的自主學習初步取得了效果。因此,教師在對此進行評價的時候,就需要盡量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評價要恰如其分,既要充分肯定其成績,也不回避存在的問題;既不要一味表揚,也不要打擊到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指出缺點的時候更要注意語氣、措辭;既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學生明了自身的不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但是,缺乏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也容易產生誤區。所謂“大海航行靠舵手”,教師指導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更會學習。其實,教師自己也是填鴨教育的產物,現在卻要來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本身對教師而言也是很大的一個挑戰。因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學習,還需要師生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嘗試。
[1]林格,程鴻勛,唐曾磊.自主學習.新世界出版社,2010.
[2]郭希林.自主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探究.中學教學參考,2009,(18).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