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秋香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湖小學)
淺談優化低年級寫話教學
◆柯秋香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湖小學)
作文教學起步要早,把低年級的寫話作為習作教學的起步期,注重訓練,為學生跨出寫作第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應提供學生積累詞語的途徑,指導學生學會寫話的方法,引導學生提高說話的能力。這樣,寫話水平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作文教學 低年級語文 寫話水平
新課改下,寫作能力的重要性日趨明顯,可小學生對作文普遍存在恐懼心理,一提到作文腦子就一片空白,感嘆“作文難,文難作,難作文”。怎么解決學生這一難題呢?這也是教師們的一個“難題”。幾經教學的輪回,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作文教學起步要早,把低年級的寫話作為習作教學的起步期,注重訓練,為學生跨出寫作第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學生寫起話來往往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或者是三言兩語就完了,語言干巴巴的,就像記流水帳。這是緣于他們年齡小,見識少,語言積累非常有限。所以,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是首要任務。語言積累包括詞語積累詞語和語言片段積累,而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構成語文素養的基礎,是語言積累的核心內容,是寫話的基礎。
為了厚積詞語,我每天安排兩名小朋友把自己積累的優美的詞語利用班級的小黑板板書出來,并且要求常見、普通的詞語不能寫(防止學生應付了事),盡量寫一些“與眾不同”的,比一比誰的詞語“美”。這要求一提出,小朋友們個個認真去閱讀課外書,精心去挑選優美詞語,都想讓人“刮目相看”。一段時間下來,小黑板上出現的詞語讓我大吃一驚,什么“三寸金蓮”、“彪形大漢”、“文房四寶”等都有。一下課,總能看到許多小朋友圍在小黑板前議論紛紛,誰寫的詞語自己不曾見過,誰寫的詞語在哪本書出現過,誰寫的詞語最棒。看著自己的“作品”讓人稱贊,學生們的成就感得到了滿足,積極性更高了。為了加深印象,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三分鐘班長帶讀,反復讀,天天讀。但是,對這些詞語的理解還是膚淺的,必須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應用,才能內化。所以,在每堂語文課的生字教學時,讓孩子們給生字組詞、造句,句子要生動、優美,最好的方法是用上平時積累的詞語。如:學生給“彩”組詞“彩虹”后,造句“雨過天晴,天空中掛著一條彩虹”。我順勢引導“什么樣的彩虹”、“雨過天晴,天空中掛著一條五光十色的彩虹”。學生馬上脫口而出。接著造出的句子更生動了:蜘——蜘蛛——飛蛾從蜘蛛的嘴里死里逃生;沉——黑沉沉——天空烏云密布,黑沉沉地壓下來,不一會兒,下起了傾盆大雨。也許,剛開始訓練,學生總要刻意地去套優美的詞語,可到后來,已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如此天長日久的積累,學生腦中的詞語越來越豐富。有了豐厚的知識儲備,待到說話寫話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妙筆生花。“蠶不吃桑葉難以吐絲,蜜蜂不采花蜜難以釀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希臘美學杰出的代表亞里士多德就曾經指出,藝術首先起源于人類的模仿天性,他說:“模仿就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從小孩時就顯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動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東西之中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開始學習,就通過模仿。”可見,模仿是人類的一種天性。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模仿性特別強,小學生模仿習作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因此,低年級小學生寫話訓練應緊緊抓住兒童的這一模仿心理特征。
翻閱人教版實驗教材,一篇篇生動、有趣的童話,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詩歌,讓學生讀起來瑯瑯上口、愛不釋手,教材里的一個個句子、一個個段落文的表達形式,就是寫話訓練的范例,就是習作的啟蒙教學的“經驗支柱”。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這個資源,引導學生仿寫。通過對于課文句子、段落訓練來向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的啟蒙,進行連詞造句、積句成段的寫話訓練。如第四冊教材第10課《葡萄溝》中的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這個句子句式很美,寫得很具體,很生動。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讓學生觀察學校的環境,模仿這個句子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們因為眼前“有物可說”,腦中“有句可依”,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了,爭先恐后說了起來,有的說:“到了春季,學校花壇里的花兒一大簇一大簇地開在綠葉中,紅的、白的、綠的、暗紅的、淡綠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有的說:“到了夏季,學校操場邊的龍眼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枝葉底下,大的、小的,密密麻麻,美麗極了”……正因為有了這次的模仿,學生碰到描寫景物的句子時,就能自覺地用上這種句式。當然,課文中還有很多段落可以用來訓練。如:第四冊教材第5課《泉水》,課文中間四個段落的格式是一樣的,可讓學生仿寫:泉水又流到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這樣的模仿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是小學生寫話的有效途徑。能輕松教給學生模仿理性認識生活內容與模仿靈活運用文章形式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寫話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寫不過是用筆在紙上說自己的話”。也就是說“說”與“寫”有著密不少分的聯系:說是基礎,寫是延伸;說促寫、互補貫通。小學低年級學生,一般口頭表達能力相對而言要強一些,書面表達困難一些。對學生進行寫話訓練,還是應由口頭表達著手,在學生能說會說的基礎上,再付諸筆端。
課堂上誘發學生說話的欲望,激發學生說話的靈感,并在說的過程中,教師伺機給予說話技巧的指導。首先,可以利用某些教材的特點,創設符合學生口味的語言實踐機會。如教材中的一些童話、寓言,教學時可準備好道具安排學生進行對話、表演。再如一些描寫山川名勝秀麗景色的文章,可適當設計比較時髦的“誰當小導游”的教學環節。
每天可以和好朋友、爸爸、媽媽說說話,可以說自己看課外書有何收獲,也可以說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生活趣事趣聞。慢慢地,學生完成了“不敢說——能說——樂說——會說”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都得到了鍛煉,從而為寫話架起一座橋梁。
寫話是一種有趣味的表達、有個性的表達、有創造的表達。寫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作為一個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提供學生積累詞語的途徑,指導學生學會寫話的方法,引導學生提高說話的能力,學生就不會再視寫話為難事。無話說可以變成有話說,用詞單調可以變成行文流暢,千篇一律可以變成百“話”齊放,寫話水平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教育心理學.
[3]小學語文教學參考.
[4]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