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魏魏
(山東師大附中)
淺談寫作教學中的情感滲透
◆孫魏魏
(山東師大附中)
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每次作文都要求學生真情流露,但每次都是失望至極。學生的作文或是感情不真,虛假矯情;或是道德價值、審美價值混亂,這種現象在高考作文中也是屢現不鮮。如“戰(zhàn)勝脆弱”(98年高考)有的同學便編造出自己身有殘疾或父母雙亡來博取閱卷老師的同情;再如,“星星”(06山東卷)有的同學詳細地描寫了他在高中的戀愛史,來表現“距離產生美”;再如,“這世界需要你”(11山東卷)有的同學談這世界需要戰(zhàn)爭,需要希特勒等……這不是少數現象,而只是顯露出的冰山一角。我們反對用簡單的道德標準去評價學生的作文,但從上述觀點中我們看到了作文教學中的不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學生的作文如死水一般,毫無靈氣和生命力呢?
究其原因,是當前高中作文教學過于功利。從寫作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展示高中生對自然、社會的認識,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yǎng)轉變?yōu)槿傞喚砝蠋煛Q取高分為目的。寫作教學過于功利,寫作指導過于機械,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為了博得高分,不愿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文章中充斥著事不關己的虛假與崇高,學生的寫作與自己生活毫不相關。所以,盡管在中學接受多年教育,除了寫作的知識技能見長以外,沒觸及過心靈深處的情感。高中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沒有受過針對性的情感教育,沒有在內心樹立起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缺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復歸寫作的本色,在掌握必要的寫作知識、寫作技能之外,關注個體情感的自我,表達自我的心聲、激情,感悟藝術創(chuàng)造的魅力,追求美的心靈境界,用自己的語言和情感觸摸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個體的鮮活之美。所以,以關注生命情感價值觀的情感教育作為寫作的一個重要支點,就會避免作文與做人分離,可以促進文風的良性發(fā)展,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在寫作中怎樣實施情感教育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
寫作是自己的事,不是外在強加于自身的東西。增強寫作的主體意識,就是讓學生明白,寫作就是“我寫”,是“寫我”,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寫作是內心情感的表達,不是獲取高分的工具。教師可以從教材中舉例使學生心靈受到觸動。如白居易《琵琶行》時,教給學生欣賞千古絕唱“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反思為什么所有淪落天涯的失意客都從此詩中讀出了溫暖,讀出了心聲。是因為作者并不僅僅是寫歌女的天涯飄零,更多的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才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再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被貶黃州但又無比曠達灑脫的蘇東坡所寫……文學史上那些能引起我們共鳴的著名篇章,都是作家在“情”的推動下寫成的。
由此,讓學生明確:作文應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心中所思所想皆可躍然紙上。教師也不要強求學生的作文承擔起“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神圣使命。對于學生來說,作文就是在寫作中不斷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情感、精神。寫出富有個性的“真我”,“文如其人”說得即是如此。所以,寫作教學必須回歸本源,回歸于“人”,即尊重寫作主體,認識到寫作是人的一種思維活動。那么,只要是從心靈的體驗出發(fā),在作文中展示的情感是成熟的也罷,幼稚的也好,只要是他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他的作文就是有價值的。
高中階段,隨著知識范圍的擴大,思維、想象、情感能力的提高,個性意識的增強,學生個體的審美意識也初步形成。但是不能不注意到在經濟日益全球化,價值觀念多元并存的今天,許多中學生生活在強大的商業(yè)化的世俗文化包圍之中。不少學生經常泡吧上網,玩網絡游戲,看日韓偶像劇……沉溺于低品位的文化中,去尋求感官的刺激。在此情況下,在寫作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使他們能夠在寫作活動中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人格,陶冶靈魂,是十分必要的。
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fā),在教學中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報任安書》中有一段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讓學生深刻體會在司馬遷在慘遭屈辱后生命所體現出的強度和韌度,又或者教師可以找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2005年江西的作文題《臉》就給學生提供了廣泛審美的空間。農民的臉是黝黑疲憊的,當官的臉是圓滑世故的,中學生的臉是青春揚溢的,兒童的臉是好奇單純的。“臉”上有四季,“臉”上有人生,“臉”上有社會“臉”上有滄桑,“臉”積淀著思想、文化、情感、審美的元素。可以讓學生放開手腳,不拘一格,按照自己的審美想象去創(chuàng)造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寫作中的審美過程是伴有強烈的情感活動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過程。在提高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學生的作文也會激濁揚清,懲惡揚善凈化心靈。
情感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中學生應該明確自己應該擁有的責任心、關愛心,追求高的精神價值和道德境界,樹立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是給生命以境界,給靈魂以家園。不容回避的是現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流露了大量的灰色情感:受社會上出現的“彭宇案”等事件的影響,個人主義思想流行;受“我爸是李剛”和“富二代”的影響,拜金、拜官主義思想流行;有的同學悲觀消極,只看到社會的黑暗面(這一點尤其嚴重)。如學生在作文中寫到:青年們個個精神煥發(fā),但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在公車上時,卻視而不見,可見世風日下;救人反被誣陷,可知人心不古;小悅悅被碾壓兩次,路過18人竟無一人出手可見良知泯滅……
中學生作文思想如此復雜和消極,就是因為寫作中沒有融進主體色彩的社會情感意義。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自己真誠之心,用審美的眼光,去體驗豐富的社會生活,把握時代脈搏,融入大千世界,以誠懇、嚴謹的態(tài)度來觀察、體驗人生、思考身邊出現的人和事,從內心培養(yǎng)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為作文的目的是做人。
如果學生能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去解讀自己的文章,把自然、社會與人生融于胸,那么為文就是提高人生境界的寫作了。
[1]葉圣陶.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
[3]王富仁.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同時堅持三個主體性[J].語文學習2003,(1).
[4]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曹明海,潘慶玉.生活:語文教育的源頭——論劉國正語文生活觀[J].課程·教材·教法,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