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曰娟
(山東省齊河縣祝阿鎮中學)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預習習慣
◆徐曰娟
(山東省齊河縣祝阿鎮中學)
課前的預習習慣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通過預習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理解與記憶,同時培養了一種自主探究的品質以及影響一生的自學能力。但是許多學生不把預習當一回事,簡單瀏覽就完事。這就更加需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因為預習能使學生提前熟悉課本內容,理解課本中的基本知識框架,為學生課堂聽課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努力實現歷史教學中的三維學習目標。所以,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一定要加強方法的指導,不要使之流于形式,也不要讓學生無目的放任自流,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形成歷史課前的預習習慣呢?
首先,明確預習的要求、方法,預習不是簡單地瀏覽書本,應該是學生帶著目的、問題,努力找到答案,找出本冊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找出疑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圈點批注、摘抄、做卡片、記入預習筆記。寒暑假前,我都會讓學生提前借到歷史教材,讓學生在假期放任自流式預習。等到開學的第一節歷史課便進行“期末測試”,也就是進行全冊書的預習檢測。這里的測試不是出題檢測學生的識記情況,而是對每個單元的重難點確定分析,并且當堂互批完試卷,上交。如中國古代史上冊共四個單元。師生分析確定兩統一時期、兩分裂割據時期、兩大改革為本冊的重點,大一統為難點。經過簡單的這一過程,使師生共同認定了重難點,幫助了學生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每單元的學習內容,便于學生更進一步明確自己本學期要學的知識重難點體系,以便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突破難點,抓住關鍵。
在上課前的一段時間,老師把自己精心編寫好的學案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了解重點、難點,并在學案的指導下對課堂上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預習。同時,教師在預習方法上給予溫馨提示,如掌握預習的哪些知識點,用紅筆畫出書中的重點內容,對于理解不了的問題,用筆記下自己存在的疑問。如:我們在學習《大一統的漢朝》時,我在課前出示了學案:
1.知識與能力。了解兩漢興衰的原因,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基本史實。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的有效歷史信息,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是秦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延續和發展,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對比“秦皇漢武”加強思想控制的目的和措施。通過小視頻、課堂討論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并增強歷史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案問題:大一統是怎樣形成的?文景之治與大一統間有何關系?漢武帝的個人素質與大一統間有何關系?通過這樣明確的預習,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預習方法,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文的正文分大字和小字兩種不同字體,當然大字是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內容,而小字部分則是對大字內容的補充與擴展,這些小字史料的引入為學生的學習大量的文獻資料與學習素材,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小字部分的文獻資料與學習素材,并充分搜集更多的文獻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主動興趣。
現行教材中圖表數量明顯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圖、后人畫圖、地圖等。這些圖表簡潔明快,但功能各異,我們在預習時應該學會看圖學史,可以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主動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會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問題。所以,在預習中要重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
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每一課的歷史教學中逐漸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