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圖
(福建省安溪縣第八中學)
再談高中歷史課教學的常用方法
◆蔡鵬圖
(福建省安溪縣第八中學)
歷史課教學有三個目的:一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二是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三是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但就目前中小學教學各學科的時間分配上看,歷史課教學存在著時間短、任務重的問題。怎樣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新課改的順利進行,使很多老師拋棄常用教學方法,去追求超越和創新。而我在歷史課教學中仍沿用一些常用方法,保證了教學效果。
1.讀。讀是學習之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讀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我都要先提出問題,然后把大量時間用于讀,且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讀為主。讀課文、讀提示、讀說明、讀地圖、讀表格,必要時還要讀報刊上的文獻資料。學生在讀中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代替,盡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期達到“不教”的目的。
2.議。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廣泛討論,各抒己見。哪些最難懂、哪些最難記、哪些最重要、哪些最感興趣。難懂的大家討論理解,難記的找最佳記憶方法。在學生議的基礎上教師“議”。學生不懂的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膚淺的教師挖掘。或利用“描繪法”使歷史再現,或利用“評點式”使認識升華。這樣學生質疑答疑,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指導助學,克服了呆板的填鴨式教學,又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事半而功倍。
3.串。具體來講有時間串,就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把有關的歷史事件串起來。如用紅軍長征這條線,可以把長征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按先后順序串起來,便于記憶。因果串,就是把具有因果關系的事件串起來。生活串,就是把歷史課要求理解、掌握的知識同平時學生所看過的影視節目,聽過的有關故事,讀過的書報雜志聯系起來,同時注意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把歷史課要掌握的知識同學生的其它學科(如政治、語文、地理等)已經理解或衰亡了的知識串起來。這樣,有利于活躍學生思路,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習。習就是復習鞏固。根據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不失時機地抓住關鍵時刻進行復習,對強化記憶、鞏固所學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每一節課,我都要用四分之一的時間輔導學生復習,幫助學生給每節課的內容列提綱,理線索,找重點,串串串,選擇最佳記憶方法。或上掛下連,同前后知識串串,或采取復述、演講、分析、歸納、列表、背默等多種方式復習鞏固,增強記憶效果。
5.用。我在歷史教學中,在努力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用相當的篇幅講述政治方面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闡明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培養學生樹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使學生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我們知道,歷史課的教學,學生往往不像對其它學科那樣重視,認為到用時背一背就行了,平時不大努力。所以在教學中,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45分鐘要質量,要效果。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動力,任何成功的學習,都伴有強烈的動機受內在動機的驅使。”為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一開始不必急于切入正題。而以充沛豐富的思想感情,提出一些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問題,舉一些生動的事例,用精湛而富于魅力的談話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該科的興趣。
如教師在講課時,可適當引用一些詩詞、民謠、諺語等來補充說明史實,有利于學生在形象理解中更容易地接受和掌握所學的新知識。
在講到秦王朝覆滅時,可引用民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短短幾行字,朗朗上口,就點明了秦始皇大修宮殿、陵墓、濫用民力,降民為奴,無何止地加重農民賦稅,從而激發階級矛盾,導致秦始王朝覆滅的原因。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自始至終,學生大腦處于極為興奮狀態,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恰當地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通過中外對比、古今對比,可縮小歷史時空上的距離,使學生易于理解,加深印象,也是解決學習歷史難度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方法。
如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時,講貿易受阻,補充這樣一個例子更說明問題,即從中國運貨到巴黎去,比從法國南部運貨到巴黎還便宜,原因是當時法國稅務、關卡特別多,中間要交40多次稅。這為更好地理解封建主義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增加了感性認識。
又如,在評述唐王朝后期衰落時,可形象地說明大大小小的藩鎮遍及全國,已經包圍了長安,節度使們威鎮一方,他們掌握著很大的殺放大權根本不聽朝廷的調動。因此,形象地說明唐王朝的局面像一張千瘡百孔的牛皮,時刻都有脹裂的危險。
運用比喻、對比,三言兩語,花時不多,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走出疲勞的困境,更進一步地掌握所學知識。
在教學中,學生往往感到把握不住要點,分不清主次。所以老師講課時,一定要認真備課,講課詳略適宜,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重點部分應強調,次要部分可一筆代過,使學生學一堂課后,很清楚地知道這一節課的重點。
如在講“五四”運動時,教師應突出講清一個很重要的日子“1919年月4日”。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可適當介紹“五四”運動的背景,告訴學生,我國封建專制統治長達2000多年,廣大勞動人民世代奴役,誰要反抗就要被砍頭,株連九族。1919年,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還不到十年,封建專制思想還有很深厚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1919年5月4日爆發了學生的愛國運動。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五四運動時間的記憶,同時也對當時的形勢有了初步的理解。
總之,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完善地實施素質教育,教師確實應多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但是傳統的一些教學方法也絕不能拋棄,視之為“累贅”,只要對學生的知識形成和能力的培養有利,我們就應該繼承運用和發揚,使之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