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 郝建彤
理論研究表明,在我國農村開展供應鏈金融過程中,商業銀行和供應鏈企業都面臨著法律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操作風險、質押物安全風險、信用風險等諸多風險。加強對農村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和供應鏈企業經營面臨的主要任務。
近年來,農村商業銀行和供應鏈企業面臨的農村供應鏈金融風險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備受商業銀行和供應鏈企業的關注。本文針對加強農村供應鏈金融風險防范提出四點對策。
建設現代農村供應鏈早就列入了國家規劃,國家和政府通過各種方式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服務,并通過政府貼息、財政補貼等方式積極引導和參與農村供應鏈金融的建設。
政策管理部門要深入研究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發展實際,從政策上建立完整的根本性的制度。內容包括對農村供應鏈金融的準入資格、行業管理辦法以及操作指南,產權歸屬與登記制度,運行機制的建立等,保護好與發展好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的環境。
根據中國國情,實行農村供應鏈金融商業性和政策性的運行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推進中國農村供應鏈政策性金融的發展,組建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中心。
識別風險是供應鏈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防控風險的前提和基礎。
客戶資信風險識別可以防控潛在風險。在開展業務前,供應鏈金融機構可以對客戶企業的工商登記資料、各種證照、銀行信用等級、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當期驗資報告等資信情況,必要時進行實地考察。
供應鏈金融機構要對客戶質押商品風險進行識別。可以從商品的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風險兩個角度識別。
法律風險識別指的是商品的合法性審查,檢查商品是否有國家禁止和限制流通的農產品;審查購貨發票、質檢報告、運輸票據等原始憑證確認其所有權;質押品的種類、型號、規格符合不符合金融機構的規定。市場風險識別主要是變現能力審查。要接受市場需求大、流通性能好、價格相對穩定的農產品質物。質量風險識別是商品的品種、規格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便于計量,不易變質,易于長期保管,無質量問題。
倉單是客戶質押貸款和提貨的憑證,是有價證券,也是物權證券,虛假倉單和改單風險應是農村供應鏈金融控制的重點。
目前,許多開展農村供應鏈金融的機構信息化程度都不夠,落后地區甚至停留在人工作業階段,特別容易出問題。要加強業務培訓和職業化訓練,提高在操作規程中的風險識別能力。
隨著數據采集技術、處理技術和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物流信息和金融信息都可以及時地、大批量地獲得,并進行存儲和快速處理。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
開發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控制風險。信息系統具體包括企業信息和運營數據的存儲、分析、模型、傳送及內部報告和外部的披露系統,對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提高應急反應和危機處理的能力和效率,有效地實現信息暢通、信息共享。
要建立可靠和完善的數據信息處理系統, 就需要實現信息的標準化。要在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領域,建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標簽的國家技術標準,實現金融產品與產業結合、產業發展與標準結合。具體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標準、數據交換標準、相關數據校驗標準、數據接口標準和數據評估標準等。
防控中國農村供應鏈金融風險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很重要的舉措就是要把風險意識內化為行業的職業態度和工作習慣,形成風險控制的文化氛圍和職業環境,形成風險管理文化,推動風險管理的系統建設。
員工是否具有風險理念應成為考察員工素質的重要方面。要定期對內部員工進行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法律法規、供應鏈營銷等知識的學習,培養并提升員工感知風險、分析風險、防范風險的能力。
文化建設很大程度上在于溝通。供應鏈金融業務本身就涉及多家企業,金融機構與供應鏈公司、下游經銷商、上游供應商和最終客戶之間建立起經常性的溝通關系,及時了解各方面的信息,進一步加強深度合作,共贏互惠。
[1]李金龍,宋作玲,李勇昭,于培友.供應鏈金融理論與實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孫家慶.物流風險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