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高小源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呈現著碧水藍天和完整的生態系統,是我國的重要生態屏障和安全屏障。歷屆政府高度重視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加強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促進西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何在礦產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的西藏地區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礦業,推進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筆者提出如下粗淺看法和意見建議。
西藏處在青藏高原的主體,地質情況復雜且優越,其良好的成礦條件和獨特的地質發展史孕育了豐富而具有特色的礦產資源,與我國東部地區相比,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和突出的互補性。經過幾代地質人六十余年的艱苦勘查,甚至用生命的代價證實了三江成礦帶、雅江成礦帶、班公—怒江成礦帶的存在,并勘查出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祖國持續強大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基礎,為提高西藏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造血功能注入了動力。
截至2011年底,全區共發現102種礦產,3000余處礦床、礦點、礦化點。有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種達41個,礦產地107處。鉻、銅、鉬、金、銻、鉛鋅、地熱、鹽湖礦產(硼、鋰、鉀)、礦泉水等礦產已成為我區優勢特色礦產,部分礦產已經在國家資源戰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截至2011年11月底,西藏地區在有效期內的探礦權共計1003個,勘查區總面積為36864.92平方千米。在1003個探礦權中涉及勘查礦種37個:銅礦300個;鉛鋅礦239個;多金屬112個;金礦105個;鐵礦83個;鉻鐵礦35個;銻礦22個;砂金12個;銀礦11個;鉬礦11個;錫礦2個;礦泉水5個;鋰礦5個;湖鹽2個;煤礦4個;地熱2個;鈮鉭礦13個。
近年來, 由于市場的拉動, 地方和個體礦山迅猛發展。這些礦山中的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強,掠奪性開采礦產資源,浪費相當嚴重,同時又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發展綠色礦業觀念還沒成為礦業從業人員的共識,這將是推行綠色礦業發展戰略的最大阻力,是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西藏礦產資源量與開發量還不匹配,目前開發量不足,加快礦產資源開發還有廣闊的前景。西藏在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中堅持了環保優先,2007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發文,要求全區礦產資源勘查企業必須按照相關要求做好礦產資源勘查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勘查環保工作做的比較細致,值得肯定。但是,西藏地區地質結構十分復雜,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而礦產資源的開發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對植被造成破壞,對地表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西藏地區發展礦業,就必須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問題。
百度百科網上提出:所謂“綠色礦業”,就是指在礦山環境擾動量小于區域環境容量前提下,實現礦產資源開發最優化和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綠色礦業的實現,有三個環節:一是通過開發前的區域環境容量或承載力評價及礦山環境擾動量評價,建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標準,制定綠色礦業規劃;二是通過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流程,實現采、選、冶過程的小擾動、無毒害和少污染。三是通過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實現環境擾動最小化和生態再造最優化。
綠色礦業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綠色開采”。從環境角度出發,綠色開采有兩個主要方面: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大程度減輕礦業活動對環境負面影響。
3.2.1 綠色礦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堅持在科學規劃指導下和高新技術支撐下,充分體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礦產資源開發的原則,從“綠色地勘”開始延續至“綠色礦山”,走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綠色礦業之路,實現動態條件下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目標,既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效益,又能保證礦產資源的理性開發。
3.2.2 綠色礦業發展的基本措施
(1)認真貫徹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發展綠色礦業的觀點,使礦業開發不超過自然的承受力,不超過環境可允許的納污量,即環境的自凈能力。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工作要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及“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復墾”,“誰使用、誰補償”的方針。為了使這些方針政策得以有效貫徹,還要實行一系列有關的制度,如礦產資源開發應落實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開發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征收排污費制度,礦山環境的恢復制度,礦山環境保證金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等。
(2)將環境保護納入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應主要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礦業開發與利用,形成“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技術體系。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產生。相關政府部門應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環境準入,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必須符合國家和本區域的產業政策、污染物排放和生態保護要求,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和環境承載能力,對不符合有關規劃、產業政策、清潔生產、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
(3)建立科學的綠色礦業發展評價準則。建立綠色礦業發展評價準則是一項系統工程,指標的取得要遵循系統科學性、簡明可行性、動態引導性、標準通用性、靈活適應性原則。目前,尚未有比較切實可行的準則。針對西藏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際情況,應讓各方面的專家共同參與,集體討論,全面論證適合西藏區情的評價準則,作為衡量西藏綠色礦業發展的標尺。
(4)充分利用各個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營造發展綠色礦業的新局面。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強監督檢查,根據ISO14000 標準和其它相關綠色管理制度,對再生資源企業實施全過程的審核和管理,促進資源不斷流動再生,使我國整體資源利用從封閉經濟狀態轉變為開發的良性循環經濟模式。其次,礦業經營者應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并堅決履行開發利用方案中的承諾,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方法和設備,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內在統一。最后,各參與單位應發揮其支撐作用。地勘單位在勘查過程中應遵循“綠色地勘”原則;設計單位、科研部門應提供翔實的資料信息并進行科學的研究設計;評估機構應對相關報告進行科學論證,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促使礦業經營者加強管理,實現綠色礦業發展。
(5)走循環經濟之路,大力發展綠色礦業。推行循環型綠色礦業經濟可以有效延長礦產資源服務壽命,保障區域資源安全,從而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用綠色經濟運行模式來指導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利用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舊物資進行循環、利用、再循環、再利用,以至循環不斷的經濟過程,從而把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程度,使資源得到最合理的持久利用。
綜上所述,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西藏因其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優勢而極具潛力,既要在國家政策許可下科學有序開發,又要尊重環境、保護環境,走發展綠色礦業之路不僅是趨勢,也是機遇。
[1]彭俊英,郝俊武,祝國柱.實現綠色礦業的途徑探討[J].華南地質與礦產,2009(2).
[2]李宏岳.循環經濟經驗對我國綠色礦業的啟示[J].前沿,2010(5).
[3]曹獻珍.國外綠色礦業建設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1(12).
[4]劉法憲,賈朝蓉.生態文明期盼綠色礦業[J].中國礦業,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