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淮
(江蘇省淮安市建淮鄉初級中學)
論學生的教育與成長
◆王一淮
(江蘇省淮安市建淮鄉初級中學)
“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內容。”這句話,一語道破教育的真諦,解釋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所在。古今中外,偉大的人物出自偉大的教育,而偉大的人物給國家又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和利益。可以說,民族的前途、國家的命運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而個過程遠非一朝一夕。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也就是說,社會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教誨,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的答疑解惑,不是一味的提高學習的成績,而是讓學生們受到書籍芬芳的熏染,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受到教化培育,學會將微笑的眼神傳達給他人濃濃的愛,學會給別人帶來幸福的關懷,學會從生活中陶冶性情,學會在交往中懂事明禮,學會在優秀教師的引領下、在誠信班級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發展、茁壯成長。
做為合格、優秀的教師,就要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受教育的環境,打造出培養“圣賢”的環境,達到讓“孟母”愿意遷于校旁的標準,那么則何愁教育不良,則何愁學校不立,則何愁“圣賢”不出,則何愁民族不強,則何愁國家不榮。
教育的責任重大,教師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必須上下求索,不斷研究,讓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發展軌道上一往直前,在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孜孜不倦,讓所有孩子的家長都能翹首等待到一個美好燦爛的明天。
究竟何謂人才?或者說,何謂合格的人才?政治家司馬光鮮明的指出:“德才兼備是圣人,得勝于才是君子;才勝于德是小人,德才雙亡是愚人。”也就是說,德才兼備才算是合格的人才。如何讓學生做到德才兼備?這個要求對于學生而言是否過于艱巨?應該怎樣逐步達到這種境界?
“南橘北枳”人所共知,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超出我們的意料,我們教師,只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素養,一言一行皆為學生的表率,舉手投足優雅,眼光流盼親切,和藹可親,微笑暖人,融愛心于寸寸教育光陰之中,必然水到渠成。
做人有多方面的標準,雖然千百年來的觀念不斷更新,但是知恩圖報、對人充滿愛心則是亙古不易的優秀品行。身為教師,看到學生不好的習慣以后,不能輕易動怒,要和顏悅色地引導學生改正,要以德感人。這樣,學生會很好的接受,沒有或者最低限度減少抵觸。
愛心是美德花園中的奇葩,有愛心的人的品德勝過一顆明珠,他容易讓人接近,使人愉悅,從而容易影響別人;缺乏愛心的人沒有磁性,只會讓人遠離,令人憎惡。要知道,情之最可寶貴者,無如真誠;愛之極被稱揚者,莫過無私。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有博愛的思想,并把這一美德傳承下去,使得學生對別人——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能夠做到以誠相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對父母,孝順并重,永遠不忘養育之恩;對教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社會滿懷責任;對同學情同手足,互幫互助,彼此攜手共進,一起創造美好的明天。
以前,傳統的教育是:學校和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關注分數,只是盯著升學率,課下作業“連篇累牘”,題海茫茫;無獨有偶,也有無數的家長,不能做為孩子的楷模,只是在物質上慷慨給予,只是在分數上嚴格要求,在做人方面、處世方面則“不知所云”,結果炮制了無數高分低能甚至“高分邪能”的學生,走入社會,走向重要的工作崗位,為所欲為,禍亂時代,造害社會,影響惡劣。教育,先要求德育;做事,先要求做人。做人,與人為善,享受,先人后己;做事,爭先恐后,有過,敢于擔當。讓學生知道,最高貴的衣飾,是和善的微笑;最得體的服裝,是優雅的舉止;最有價值的物品,是人的德操。每一個學生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超越,不斷升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精進不懈,永無怠倦。要知道,會做人處世了,就會有責任感,也就會自主的學習了,成績的提高會指日可待。“學成技藝手中在,不負國家養育情”就不是一個口號了。
“人生如鋼刀,智慧如開刃。每個人都是一把鋼刀,沒有智慧的人只是沒有開刃而已”。徹悟這個道理,就會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智慧的,都是可以造就之才,關鍵看教師怎樣引領,怎樣激發。
眾所周知,豁達、積極是智慧的一個方面,也是成功人士的一個重要特性,一個人,只要豁達、積極,那么他很容易做出成績。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頗能說明問題。那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一所鄉村小學,來了一位頗負盛名的心理學家,他對所有的學生進行了測驗,之后隨機開一張名單“鄭重”地交給老師,說這些孩子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將來非同一般必成大器。過了半年多,他再次來到該校,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學業上都有了顯著提高。此時他才說明他當初只是隨意挑選出這些學生,至于他們的成績,他當時根本未予理會,名單是隨機抽取20%的受測者。羅森塔爾把這種現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教師以積極的態度期待學生,學生就可能朝積極的方向發展;相反,教師對學生的誤解與偏見,也能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消極影響。那么,反過來,我們教師要交給學生學會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對待人生。即便學業有困難也不能氣餒,對學習要樹立信心,要牢記,“信心是成功的伙伴;氣餒是失敗的知己;不自足者常悲,不自強者常敗;不自謙者常損,不自省者常退。”
激勵可催生無窮的動力,產生巨大的效果,激勵的方式很多。教育既要有訓斥更得有疼愛;獎勵既要重物質更要重精神。如期中、期末獎勵,課堂口頭表揚先進,選拔學習和道德品質好的學生當課代表,當班干部,讓學習好的學生周一班會上上臺介紹學習經驗。總之,實施激勵的聲勢要大,影響要大,激勵機制的效果就好。一般來說,人們都愿意把自己的成績宣揚出去顯示自己,授課老師就應該積極創造條件改變環境,使學生內因發生變化,使其樹立起遠大理想,產生上進心和進取心,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學先進、趕先進,使學生學出新成績。
“學生是根,老師是雨,無根不長;學生是花,老師是光,有光才開。”開展德育工作需要我們教師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只爭朝夕、想方設法、盡一切努力,我們教師要在領導們的指引下,團結同事,聯系家長,深入學生內心,了解學生的心理,融入學生的生活,對學生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用自己耐心去教育學生,去啟迪學生,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良知,用愛心這把金鑰匙打開學生心靈的鎖。長此以往,那么,每一個學生都會健康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會德才兼備,每一個學生都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1]慧人慧語.家庭百科報.
[2]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論現代教育.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