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鳳城市委黨校 關曉穎
資源型城市是城市體系中一種特殊的群體,它是伴隨著某種自然資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和初步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與其他類型的城市相比,資源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對資源型產業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大多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的過程。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要使其擺脫對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依賴,謀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涉及到行政區劃、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分工以及促進區域空間資源最優配置的政策環境、體系建設等問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接續替代產業的選擇必須考慮到區域內各類資源情況和協作分工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內的聯系日益緊密,分工也越來越細。資源型城市在研發建立新的替代產業時,必須從宏觀經濟著眼,立足于區域內外各種資源、面向國際國內兩大市場,在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城市的經濟聯系中調整和完善自己,使區域內各類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新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實際上就是在研究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走的是非持續發展的道路,高投入和高消耗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社會經濟結構,實施以節約資源為核心的發展戰略。
循環經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循環經濟思想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所重視。引入循環經濟理論是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成功轉型的必然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對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由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日趨枯竭,資源型城市的支柱產業也將隨之由興到衰,做好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工作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在從資源型產業向非資源型產業過渡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產業的接續斷層。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調整產業結構,修復產業斷層,延長產業鏈;也可以通過尋找新的礦產資源并開發利用,來延長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1 經濟結構單一,缺乏發展后勁
資源型城市的總體特征是:結構單一化、低度化、協調性差、相關性低、整體功能薄弱。該類城市的主導產業基本上是以資源開發和采掘為主,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則相對落后,從業人員也大量集中于第二產業,產業轉型的基礎薄弱,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2.1.2 資源日益枯竭,資源優勢逐漸喪失
一般來講,資源型城市的資源稟賦大多會呈現出典型的“雙豐裕”和“雙短缺”特征,即資源和勞動力豐裕、資本和技術短缺。但任何一個地區不可再生資源的可采儲量都是有限的,經過一定時期的開采之后,總會面臨枯竭的問題。因此,除了缺少資本和技術之外,原有資源的日益枯竭也將成為制約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
2.1.3 生態破壞嚴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生態破壞嚴重是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受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影響,資源型城市在長期資源開采中,一般都存在過度開發和野蠻開采的傾向,如地表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地表沉陷,以及“三廢”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
隨著資源日趨衰竭,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社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改變“礦竭城衰”的命運,資源型城市必須加快轉型步伐。其必要性體現在:
首先,是由資源型城市中資源產業的特殊性決定的。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具有必然性。任何一個地區的資源儲量都是有限的,都會隨著開采不斷減少乃至枯竭,因此,資源型產業轉型不可避免。
其次,是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就是城市的興衰與資源的可開采儲量及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密切相關,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開采收益就會下降,勢必會給整個城市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使城市陷入衰退,直接影響到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建立并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以及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是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從高耗能向低耗能轉變,故必須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應使資源勘探的投入成本、接替性再生資源的開發成本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的修復成本能夠從資源性產品的銷售收入中得到合理補償。
資源型城市應大力推進替代產業的快速發展,縮短城市經濟轉型的過渡期。在替代產業的選擇方面,既要注重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又要注重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產業選擇也應該多樣化,在充分利用尚存的礦產資源發展電力工業的基礎上,還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及特色產業。
資源型城市下一步的經濟轉型應在通過開放新增項目、爭取國家支持項目以及自身培育重點項目,扎扎實實以項目建設推進經濟轉型。
首先,要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成功,應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以國家支持來推動傳統能源優勢的發揮。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匯集國家扶持區域建設及經濟轉型的財政、金融、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落戶到資源型城市的項目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和傾斜。其次,資源型城市項目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應是依靠自身構筑地方工業優勢產業群,為進一步擴大對外合資合作、引進培育大型項目搭建平臺。
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不斷提升的過程。城市的生產、生活、就業、文化等綜合服務功能只有在經濟轉型中逐漸完善、逐漸提升,漸趨衰落的資源型城市才會重新煥發無限的生機。
首先,經濟轉型必須改善和加強城市的軟硬環境建設。應深入開展“環保攻堅惠民”實踐活動,突出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及河道生態建設。其次,經濟轉型必須以人為本,做好“民生工程”。在結合礦產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的基礎上,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辟就業崗位,堅持在提高下崗職工的就業技能上下工夫,根據下崗職工的實際條件和就業愿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訓,不斷提升就業工作水平。此外,還應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做好勞務輸出工作,實施好城鄉保障性“安居工程”。
[1]朱德元.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李成軍.中國煤礦城市經濟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5.
[3]張海濤,梁志勇.遼寧產業結構分析與振興策略[J].渤海大學學報,2005(8).
[4]丁鋒.中國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提升的思考[J].國土資源,2003(3).
[5]蔡力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關鍵在于轉換思路[J].求是,2004(1).
[6]伍新木,楊瑩.政府對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影響和作用[J].經濟評論,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