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李愛東 陳恩增 王德強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現代企業的發展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化政策的實施,并將人性化的管理作為實現企業發展目標和進行各類工作的基礎,人性化的管理無疑成為企業管理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本的觀念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證,企業要實現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就必須重視以人文本管理模式的建設,因此,加強對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每個企業都應具備的能力,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在以人文本的環境下開展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現階段,以及未來發展的關鍵內容。
企業的以人為本是要全面促進人的發展,從根本上肯定人的重要性、重視人的發展、人的需求,促進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是促進其快速發展,實現與現實社會接軌的重要保證,在人力資源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尊重員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促進員工的能力提高,不再使用傳統的控制、約束為主的管理方法,通過鼓勵和培訓來實現員工的發展,讓他們的發展目標與企業的未來目標一致,員工不再是純粹的生產資料,他們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在企業的發展中有主導地位。企業要為員工創造一種學習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度、依存度。企業是由人構成的主體結構,它的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人,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肯定人的作用,開發人的潛力、提高人的素質,這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思想。
企業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人來完成,加強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能為企業提供正確的決策,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需求,實現自己的價值,這與市場經濟的精神內容是一致的,因為以人為本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激勵管理,在合理滿足員工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基礎上,達到企業正常快速發展的理想效果。
以人為本的管理,關鍵就在于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為本的目的,就是以滿足的根本需求為目的的。以人為本理念的內涵,就是促進人對發展,肯定人的作用,并對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滿足。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總結出金字塔理論,人一生中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部分,這是從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從人的本性出發,只要滿足了一種需求,就會渴望滿足下一種需求。這五種需求好像五級由低到高的臺階,只有人在滿足了最后一層的需求后,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目標。作為企業,要了解員工心中所想,盡量滿足不同員工的真實需求,抓住員工的心。讓員工形成對企業的歸屬感,一心一意地服務于企業。
目標激勵是通過設計合理的目標,調動人的欲望,使之積極努力地去實現目標。目標有一種激勵作用,是因為目標能讓人去奮斗,去綜合力量實現,只有完成目標,實現愿望,才算是一線工作的完成,人的內心精神也能得到滿足,也是員工成就感的體現。目標激勵的關鍵在于如何設計目標,只有恰當的目標才有激勵效果。一個好的目標起的激勵作用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的,目標激勵值得推廣和利用。
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較為復雜,最關鍵的就是競爭意識的出現,這對促進員工工作能力提高,實現企業的高效率復雜有積極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員工之間形成惡性競爭,企業領導者要合理的引導員工參與競爭,不僅要鼓勵落后的員工,面對名列前茅的員工,也要鼓勵與鞭策共施。企業內部穩定、和諧的環境是尤為重要的。在員工內部要提倡個人競爭,提倡團隊競爭,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競爭要有序,才能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管理者應該采取一定的獎懲措施來管理員工,杜絕出現不正當競爭事件的發生,為員工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企業的建設離不開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促進企業發展的內部文化支持,它是企業的靈魂,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自己的文化,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也會逐漸被淘汰,而企業的興衰正是與企業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實踐證明,重視文化建設的企業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激流勇進。當一個企業的文化內涵與員工的思想內容相一致時,當企業文化充分體現出對員工的尊重時,企業與員工將融為一體會,員工會為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驕傲,也會對企業產生一種歸屬感和信任感,愿意為企業奉獻自己的智慧。有了員工精神方面的保障,企業便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品牌。此外,企業文化還應倡導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為實現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提供精神層面的動力。
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是企業落實管理的基本理念。而人力資源管理必定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人性,合理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企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發展,與時俱進,首先要將人力資源看成企業進步的重點,在管理方面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針,并未人力資源管理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積極發揮每個員工的能力。企業在對待員工時,要堅持原則,重視整體利益,體現平等意識,公平對待所有員工,科學提拔部門員工,盡量發揮每個員工的特長和技能,從而增強企業自身的凝聚力,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中,企業應有新時代新氣象,采取科學的辦法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考核是促進全體員工進步的主要手段,也是促進資源合理分配的重要途徑。企業內部的培訓計劃要積極落實,完善員工的培訓機制,對不同的員工要采取不同的培訓模式,使用不同的培訓內容,真正提高員工的業務技能。企業人才隊伍力量應不斷加強,加大高校畢業生選聘力度,合理配置專業和層次。鼓勵員工積極學習,參加學歷教育,提高自身的學歷水平和綜合素質。企業還應對員工的職業進行規劃,合理分配在職員工,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應放在人才成長、吸引和保留人才上,強大企業的建設隊伍。
企業文化的產生是企業經歷了長期的經營、管理,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有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思想、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企業文化能促進企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規范企業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企業要將企業文化融入到現代經營生產中去,廣泛傳播企業文化理念,提升企業的精神文化層次,營造滿園春色的氛圍。科學的、健康的企業文化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員工的歸屬感、使命感、成就感,讓員工能認同自己、相信自己。
以人為本的根本內涵是,重視人的發展,肯定人的作用,企業領導者也應以此為基礎,關注人的發展,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要讓員工與企業的未來發展目標、方向一致,以此為管理手段,為各部門提供最穩定、最有效的人才管理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創建和諧、平等的工作環境。可以采用招標選聘、競爭錄用和定期考核的方式來激勵員工,讓真正有才能的人發揮自己的作用。在企業管理氛圍中,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對員工的發展有積極用,重視人的作用,提高人的工作能力,是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在合理的范圍內,劃分員工職權,實現權責分明,讓員工有更多的激情去創造價值、去服務于企業。企業所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人力資源,它的價值是無法比擬的,所以,企業要重視人才的發展,為人才提供一個平臺,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中凡有一技之長,盡職盡責的人才獲得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先樹德再樹人”,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也面臨著員工的教育問題,同樣,我們要依循這個道理,以道德教育為主,將員工的道德教育教育看成是自己的社會責任。因此,管理者應將人員的道德管理落實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企業產品、企業形象等企業活動中去,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如果企業不重視道德管理,員工行為敗壞,違法行為屢禁不止,那企業的發展也將遭到無法挽回的影響。企業的人德管理制度的精神就是要在每個員工心目中樹立起現代企業的價值觀和企業精神,將社會責任看成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情感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紐帶,人是有感情的,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能牽動人的內心世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而這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情感管理就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是人本管理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企業是一個大集體,所有人都要互相聯系,互相打交道。所以,感情管理是其基礎,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它。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已注入了人本理念,也注重去進行情感人本管理,這樣,企業員工才能保持心情舒暢、心里平衡、情緒穩定,快樂的參與到企業生產中區。在人本管理中融入情感管理,能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讓企業內部環境更加美好。
21世紀的到來,代表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網絡作為這個時代的主要技術產物,它對改革傳統的企業日常管理、實現人力資源的信息化有積極作用,網絡組織管理會逐漸代替傳統的復雜的管理模式,企業組織關系更加清晰,人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也能大大的發揮,實現人員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和掌握員工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并與員工進行及時的溝通,落實以人為本以及其他的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現代企業逐漸開展了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并結合ERP系統軟件,促進人力資源的信息化和進步,不僅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還為網絡技術在企業內部管理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人為本無疑是企業發展進步的基本內涵,它是拉動企業不斷向前、重視人的力量、肯定人的作用的關鍵手段,它為人才的發展提供有效條件,是未來企業和人發展在共同基礎。
人力資源管理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作為企業領導者,要從現代管理理念出發,認識以人為本管理理念落實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并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全面的、有效的改革。企業不僅要認識到自身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應肯定企業在未來市場經濟中積極發展,把人力資源管理提升到企業的戰略地位上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實現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真正適應國際環境的發展,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寶貴的力量。
[1]徐鵬.對“以人為本”的新闡釋[J].現代管理科學,2003(2)
[2]王林濤.淺談企業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
[3]劉蘭星.堅持以人為本改進人力資源管理[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