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學院 潘蒙紅
我國現今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世界的經濟一體化形式,既有挑戰又有利益。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不斷的發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各企業為了更好的壯大自己,更好地適應市場,開始實行了多元化發展,但就“多元化發展”而言,雖然有優點,但也隱含著缺點,本文針對“多元化”發展的優點缺點做一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策略。
多元化發展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相關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相關多元化又可以分為兩小類。第一類:技術相關型多元化。技術相關型多元化是指企業以原有的技術為基礎點發展新的業務;第二類:市場相關型多元化。市場相關型多元化又稱橫向多元化,是指企業在原有市場和新的技術基礎上發展新業務。非相關多元化又稱混合多元化或復合多元化,指企業所要發展的業務與主因業務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所增加的產品是新產品。而一元化發展,是指以發展一個核心項目為主的發展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多元化比一元化發展方式更穩定安全,從而更能吸引企業者走多元化發展道路,比如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就掀起了企業走多元化發展的浪潮,成功的例子有海爾等。
由于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各大中型企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很多企業為了適應社會化的發展形式,同時也是為了自己能更好的獲取利益,更好的發展自身,強大自己,開始走上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具體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市場多元化,由于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企業單一化的生存就會比較困難,所以實行多樣化發展有利于減小企業單一化發展的壓力;二是政府干涉的影響,政府為了維護市場的公平性,制定出臺了反壟斷的法規,企業為了不受到政府的干涉避開法律的制約而壯大自己,就把發展方向調向多元化發展。但是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并不是一條很平整的路途,其中有優點,同時也存在缺點,事物總是處于一個辨證統一的情況下。
首先,企業多元化發展可以減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彌補了企業單一化發展的不足,比如說企業單一化發展在經營不利的時候很可能就要倒臺,而以多元化發展為方針的企業在面對一項經營項目虧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其他項目的盈利來彌補某一項目的虧損;其次,多元化發展可以降低成本,共享資源,比如說企業單獨聯系某一個供應商,原材料成本單位價是每件50元,而如果是幾個產品的供應商是同一個,那么就可以在價格上有所調整,由原有的單價每件50元降低到每件47元等,這樣可以通過同一個供應商來補給多項項目的原材料需求,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單獨項目尋找供應商的成本過高問題,而且也提高了供應商的利潤,達到了互利共存的目的,從而走上了雙方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再次,多元化發展有利益企業的資金的宏觀調控,把企業多余的資金利用起來。
2.2.1 薄弱了核心產業的實力
在縱觀多元化發展的優點以后,我們來看看多元化發展隱含的缺點。在企業里能起到支柱作用的還是核心產業,可以這樣來講,多元化發展是建立在核心產業之上的,往往多元化產業的發展資金,人才都來源于核心技術產業,所以,如果多元化產業的過度發展,很可能引起核心產業資金和人力的不足,從而降低了支柱產業的實力。
2.2.2 市場自身的缺陷
由于市場本來具有盲目性、滯后性、自發性等缺陷,使得經營者在投資上產生較大的隱患。比如說,A企業是一家做品牌服裝的國有企業,由于近年來自身的不斷壯大,企業開始走向穩定可觀的發展路線,因此A企業的有關股東和負責人開始策劃怎么樣利用企業的閑余資金為企業再圖謀利,所以開始了兼并收購其他小企業的行為,經過A企業股東和有關負責人的一直決定,都表示想收購一家食品公司C,經過商量一直達成協議,A公司收購了C公司,問題就出現了,A公司是一家從事品牌服裝的公司,而C公司是以食品為主的公司,兩個公司屬于不同行業,對于A公司而言無疑是把自己推進了一個陌生的領域,一切從頭開始,大家都知道萬事開頭難,所以對于A公司而言就像個摸黑的孩子,需要慢慢的摸著走,一不小心就跌倒了。經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市場的缺陷給企業帶來的陷阱,而在這樣的陷阱下,一定會給企業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從而薄弱了企業核心產業的實力,更嚴重的是引起企業的金融危機,很可能企業因此就要關門了。
2.2.3 存在人們心理的隱患
鑒于我對心理學的一些了解,結合企業多元化的發展理念來分析一下存在于我們人類內心對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潛在危機。人性是具有弱點的,例如人性的貪婪、自私等,對于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大多數企業的動機都是為了自身企業的發展,想做大做好。站在心理學上講,由于人性本身具有貪婪的性質,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一定會希望企業不斷壯大,假如通過一次企業多元化改革后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利益,那么就加大企業領導者的信心,從而助長企業領導者還想在獲利的想法,而后對多元化發展依賴性和信任度增加,所以會加大力度搞多元化發展。比如加大投資,甚至對不了解的行業投資等,這樣一來,就給企業種下了一個潛在的危機。所以在這里我需要提出來的是,注意心理素質的培養,注意量的尺度,以一顆平穩的心態去面對成功或失敗,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自私對企業發展的阻礙性,由于利益問題,使得人們的自私性暴增,特別是在企業里,由于利益的關系,員工之間的關系變得很微妙,這樣的局面很不容易發展企業內部的團隊精神,因為人心不齊,所以這就又給企業種上了另一個潛在危機。要知道員工就是企業的生命,好的員工相當于機器好的零件,而零件協調統一的發揮作用才能讓一個機器很好的運轉,所以要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
我對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應該具備的條件歸納為三點:
所謂核心產業的優勝性,就是企業的主營業務的實力優厚,不僅僅可以創造出多余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可以有一定抗擊能力,能夠支撐住一定的經濟風險帶來的危機。
企業擁有比較高的綜合實力,比如說人才、科技、企業的內部管理體制等的完善性。
(1)人才。人才是掌握技術的重要部位,如果說,企業沒有一批好的人才,那么企業也不會有好的發展,整體和局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科技。重視科技的開發與創新,大家都知道,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在經濟學理里,生產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個別勞動時間的縮短可以降低生產的成本,從而贏得更多的利潤。提高個別勞動時間的方法在于對科技的創新,所以企業要注重科技的投資與發展;(3)企業的內部管理體制。如果用哲學上的話來說就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外因就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所以作為一個企業,必須有良好的內部管理機制,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外部市場相融合,從而使得自身得到發展,具體方法體現:首先建立以人為本的主題思想,領導多多關心員工,理解員工,提出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還要讓員工有自我的價值感,提高員工積極性。
時機可以說是商機,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的成功以否有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天時就是第一要素,轉化到商業中天時也同樣重要,把握好一個完美的時機,很可能就在一瞬間讓企業飛上枝頭做鳳凰,但是如果沒有把握好時機,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好的經濟利益,很可能給企業帶來金融危機,所以對于發展多元化機制,把握好時機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企業多元化發展所面臨的危險性,在此歸納出四個方案。
領域以戰略關聯產業為主,即是發展的新項目與原有業務領域的相關性。不要盲目地發展與自己主營業務關系不大的產業。
哈姆優勢理論于1994年,由美國哈弗大學教授古爾德和坎貝爾等人提出,“哈姆優勢理論”,即憑借多元化公司母體組織對各項業務的影響而創造價值,或者比競爭者創造更多價值。
以市場為中心目標即以市場為中心,利用價值規律為手腕,察覺市場的空間發展潛力,從而使得主觀和客觀相結合,量力發展。量力發展即是衡量自己公司的能力,做能力以內的事情。發展需要時間的過度,知識需要由淺到深的學習,比如說:“一個5歲小孩你要他做成年人的活,小孩子不僅干不好,而且有可能傷害自己的身體,多元化發展也是一樣需要適度量力而行,一步步地擴大,穩定地發展。
優化兼并企業使其與自身企業相結合即企業在多元化發展中,應該注意所兼并、投資的項目的性質,注重自身企業與兼并企業的協調,注重兼并企業的改善。
利益資源充分化原則指主營業務運作良好,有一個很完善的運作體系,可以保證主營業務不會因為發展多元化而受到影響。企業在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核心競爭力以后,才可能在某個領域建立起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
一個企業能否站得穩,能否能坐穩市場,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場的需求量上,所以企業必須選擇比較有市場的產業去發展。
止步原則指的是企業的經營者能預見市場的風險評估自己的決策,在發現自己的決策過時或者錯誤時,及時停止對新項目的開發。市場的發展變化是很驚人的,我們有時候做出的決策可能很快就過時,或是由于我們的判斷失誤而引起決策失誤,在面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馬上止步。
協同效應原則包括基本管理協同效應、營銷協同效應、生產協同效應和技術協同效應。首先管理協同效應指的是生產產品或經營業務,在經營決策的基準上大致相同,對管理的方法或手段的安排比較一致;營銷協同效應是指多個不同的產品共同擁有一個顧客,新老顧客與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生產協同效應是指新老產品在技術,原材料使用,人力上有共同性以降低成本;技術協同效應是指企業開發的新項目可以和企業的舊項目相互使用同一個技術,降低技術開發的成本。
企業多元化發展是市場經濟必然的結果。一切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一步步地讓企業開始發展,開始壯大起來,注重自身的進步,做到以內因為根本,以外因為發展條件的辨證觀理念。再者,注重以人為本,大力倡導人文主義,共同謀發展,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理念,互利共存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有效地發展企業,真正做到良性的壯大。
[1]袁奮強.內部資本市場對企業組織租金貢獻的效應分析[J].財會通訊,2010.
[2]畢文靜.我國民營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績效的實證分析[J].東南亞縱橫,2009.
[3]帥惟.企業集團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理論探討[J].管理觀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