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王雁 李學成 張儒婷
鄉村旅游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逐漸興起的一種旅游方式,在鄉村旅游的概念上,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般認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地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鄉村的田園景色、生產勞動、農家生活、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吸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動。相應的,鄉村旅游也分為不同類型。其中一種為地域風情文化模式,是將原始的自然生態、秀麗的自然山水與人文生態景觀、歷史文化特色以及原始的鄉情習俗融合成一個個特色濃郁、帶有極強文化與生態的鄉村旅游地。這種模式的開發更多的依靠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我省清文化資源豐富,具有開發地域風情文化模式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
遼寧自然景觀優美,歷史遺跡眾多、文化積淀豐厚,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目前,遼寧的鄉村旅游正在蓬勃開展,據統計,2010年遼寧省鄉村旅游收入265.65億元,占旅游業總收入的10%;接待游客人數達到7278萬人次,接近全省接待國內旅游人數的25.4%。而遼寧省又是清文化旅游資源大省,滿族在這里崛起,清朝在這里誕生。方興未艾的鄉村旅游與豐富清文化資源在我省交匯,必然會給遼寧省的旅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遼寧省開展的鄉村旅游可以分為冰雪溫泉游、漁家游、觀鳥游、賞花游、采摘游、賞楓游、民俗游、文化遺產游、漂流游、購物游十大類型。在這些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模式中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涉及了清文化旅游資源。其中依托清文化資源開展旅游的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清史遺跡參觀,二是滿族風情文化體驗。關于清文化歷史遺跡的參觀主要集中在撫順新賓地區,主要是對新賓永陵、赫圖阿拉老城及其附近遺址的參觀。關于滿族風情文化的體驗,主要包括:寬甸青山溝的中華滿族風情園,它是國內第一個最大的、最為完整的、真實的、科學和系統地再現了滿族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的展示地,被譽為“中華滿族第一園”。撫順新賓的中華滿族風情園,是我國惟一的展示滿族民族發展歷史的綜合性瀏覽區。沈陽隕石山滿族民俗村是以滿族民俗風情、北方鄉村田園風光和體育娛樂健身相結合的旅游新景區,擁有全國第一家滿族民俗博物館。鞍山岫巖滿族自治縣成立了滿族博物館,展出了大量體現滿族民俗文化的實物。鐵嶺石家滿族民俗村,是清河旅游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溪天龍洞滿族民俗文化村,是本溪市民委命名的第一家滿族民俗文化村。大連樂甲滿族風情一條街是普蘭店市樂甲鄉發展旅游產業打造的一個精品工程。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其中大連金州的石河街道(滿族風情游)、撫順新賓永陵鎮(清前史跡游)、鐵嶺清河張相鎮(滿族風情游)、鞍山岫巖鎮(岫玉之鄉游)、本溪縣小市鎮(楓葉之鄉游)、丹東寬甸青山溝鎮(山水風光游)包含有清文化或滿族文化旅游內容鄉鎮,被遼寧省旅游局命名為遼寧省首批特色旅游鄉鎮。近年來遼寧省內利用清文化資源,結合鄉村旅游形成的主要景點在各個地區為拉動當地的旅游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遼寧是滿族崛起、發展和壯大的地區。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遼寧滿族人口538萬,居全國第1位。全省有新賓、岫巖、清原、本溪、桓仁、寬甸6個滿族自治縣,其中滿族人口達145萬。
鑒于遼寧的歷史文化資源情況,從2000年前后遼寧就開始籌劃運作,將清文化作為遼寧旅游發展的重要品牌。10余年的宣傳和發展使清文化已經成為遼寧地區的文化品牌。特別是2004年沈陽、撫順、遼陽三地聯合舉辦的首屆清文化節開創了遼寧清文化旅游的新局面,每年一度的清文化節成為國內外游人體驗滿族風情,了解清代文化的重要舞臺。10年的品牌塑造也吸引了海內外的眾多客源,越來越多的人對清文化以及清前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游客想了解清文化,特別是清前文化,遼寧當之無愧為首選的出游地區。從統計數據來看,2000年,遼寧接待外國旅游人數統計為500509人次,到2010年僅1~10月接待外國旅游人數3010240人次。10年間旅游人數的迅猛增長說明確立清文化品牌后,遼寧對外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一些旅游項目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游覽勝地,每年給遼寧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為遼寧的重要旅游資源。
從歷史遺跡來看,遼寧境內的清前遺址甚多,以新賓為例,除了永陵和赫圖阿拉之外,比較重要的還有六祖城、費阿拉城、古勒城、界凡城、薩爾滸城等,新賓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其中保護完好的古建筑、古城堡和古遺址107處。遼寧鄉村中尚未開發的清前文化遺跡可謂十分豐富。
從滿族文化來看,遼寧鄉村民俗風情濃郁厚重。遼寧滿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色風情,尤其是在滿族自治縣鄉,這些滿族的生產方式、衣食住行、道德規范、宗教信仰、姓氏傳承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岫巖、新賓滿族剪紙、滿族民間故事、岫巖滿族刺繡、錦州滿族刺繡等都是遼寧省清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岫巖滿族自治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鳳城市被命名為“滿族民間故事基地”,遼寧地區滿族民間文化積淀十分深厚。
3.1.1 缺少科學全面的規劃
目前省內的多家風情園和民俗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滿族風俗的展示,內容雷同,缺乏特色。這就是在宏觀上缺乏科學論證和統一規劃的表現,許多景點在開發時僅僅局限于本村、本鄉、本地的范圍,而看不到更大的區域。許多項目在開發之前缺少必要的調研和規劃,缺乏全局觀念,造成各區縣間的重復建設和盲目競爭。這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也使旅游項目缺乏生命力,難以達到較好的收益。
3.1.2 文化內涵挖掘的不夠
缺少文化內涵也是制約旅游發展的一大瓶頸。從文化內涵的四個層次分析,物質文化體現為田園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行為文化則包括農事文化、各民族民俗表演活動、鄉村娛樂活動等。制度文化則為倫理道德及禮儀規范,如民族婚俗儀式等。精神文化表現為民族的性格和品德。遼寧目前對于物質文化、行為文化有了一些展示,對于制度文化鮮見涉獵,至于精神文化幾乎沒有。遼寧更多的鄉村游仍然以低投入、低消費而吸引消費者,大多數的游客對歷史遺跡的參觀往往也是走馬觀花,并且因為缺少體驗和參與,難以深刻領悟其文化內涵,難以產生再次旅游的愿望。
3.2.1 缺乏產品設計
旅游包括六大要素,缺一不可。目前遼寧的多數景點仍然以博物館、展示廳的模式出現,這只能滿足人們游的要求。據旅游部門統計,前來遼寧的外地游客,用于旅游商品消費的平均費用還不到6塊錢,如果僅僅計算鄉村旅游的話,這個數字恐怕還有小。遼寧鄉村旅游的其他項目不是沒有,而是缺乏特色,缺乏食、住、行、游、購、娛整體的設計。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產品難以留住游客,旅客逗留的時間少,就難以形成更多的消費,鄉村游的收益率就不會高。
3.2.2 缺少產品宣傳
遼寧打造清文化品牌已經有十個年頭,人們耳熟能詳的恐怕只有一宮三陵等幾大知名景觀,許多清文化中重要的事件人物并不為人們所知。如本溪桓仁的五女山,游人往往知道這里有高句麗山城,卻不知道這里還有一位建州女真的代表人物李滿住。還有一些項目已經開發多年,甚至在外界有了一些知名度,但是在省內還不為人們所熟知。
3.2.3 缺乏資源保護
在遼寧清文化鄉村游中對于清文化資源的保護也存在一些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歷史遺址不可避免會出現損壞的現象,據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遼寧歷史遺址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已經消失了百十余處。還有一些問題出現在保護上,如對赫圖阿拉的八角殿的恢復上,史學界普遍認為失真。除了歷史遺跡,一些非物質文化遺存也在消逝。隨著撫順市最后一位跳“火神”舞藝人和法庫縣最后一位跳“薩滿舞”藝人的故去,帶走的可能就是一門技藝。
2010年遼寧省鄉村旅游工作會議提出了“全力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打造100個特色旅游鄉鎮”的宏偉目標。以清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正應利用遼寧省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1)鄉村旅游的概念在國內外的學術界都存在著不同解釋,有的人把鄉村旅游的概念狹義的圈定在農業范疇內,摒棄了鄉村中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的內容。而在遼寧這個鄉村清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旅游產品時,必須要樹立廣義的鄉村旅游概念,以拉動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致富,保護歷史資源,實行可持續發展為要務。對鄉村旅游范疇的認識,不僅要在學術界達成共識,更應該貫徹到鄉村旅游的開發中。
(2)鄉村游和城市游是相反的兩個概念,然而在發展清文化旅游的這一命題下是完全統一的。遼寧省是清文化旅游的大省,不論是城市和農村都擁有豐富的清文化資源,有的地區,例如沈陽,對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在遼寧的鄉村繼續搞清文化主題的旅游,必須與城市的開發相融合,不能盲目的爭搶客源,而是要互為補充,互相搭臺。針對不同的客源設計不同的產品。對于省外長途的客人,可以既有城市清文化游,又有鄉村的清文化游,使游客既能見識到城市清文化的恢弘大氣,又能體驗到鄉村清文化的質樸熱情。對于省內三兩天短途的客人,各個鄉村游項目又獨具特色,每次選擇一個主題游覽,體會不同的地區的不同特點。
早期的鄉村旅游入門容易,農戶往往是單打獨斗,但是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只有集團作戰才能制勝。特別是在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還存在著研究、規劃、開發、保護等多個環節的內容。在清文化資源的挖掘的層面,需要科研先行,增強科研成果轉化,杜絕景點中的偽文物、偽民俗。在規劃方面由政府為主導,形成布局合理、突出特點的科學規劃,各級政府保駕護航,讓利與農,減免初期開展鄉村旅游的農戶的稅收。在開發的層面,認準誰投資誰受益。在資源保護的層面,應注重科學性,長效性。在最終的實踐環節中,農戶仍然是鄉村旅游的主體,要加強對農戶的技能培養,增強其旅游接待能力,提高其服務意識和質量。
4.3.1 規劃出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
從滿族的崛起到清朝遜國,三百多年里遼寧境內有太多清文化遺存。鐵嶺的西豐地區是清代圍場,現在完全可以開發為冬季滑雪狩獵,夏季圍湖垂釣。錦州是滿族入關前松錦大戰的古戰場,這里可以開發為戰場表演,再現當年八旗軍梟勇征戰。同是滿族風情園,同是滿族自治地區也必然擁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必須挖掘獨具特色的項目,與其他地區形成鮮明的差別。
4.3.2 旅游的六大要素綜合開發
遼寧要最大程度的利用清文化資源,尤其要注重食、購和娛的環節產品的設計。在娛樂環節,可供開發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就多達44種,如雙飛舞、冰上競技、賽船、踢毽子等。在食的環節,增加體驗項目,讓游客來一次鄉村學會制作一樣滿族美食。在購物環節,岫巖的岫玉、阜新的瑪瑙馳名海外,喀左的紫砂、本溪的遼硯、大連的貝雕、鐵嶺的鴕鳥蛋均為遼寧特產,這些工藝品可以融入清文化的內涵,一方面豐富了本身的題材,一方面加強了清文化的推介。
遼寧的清文化品牌雖已確立,但仍然不可忽視宣傳和營銷。首先要通過報刊、電視、電臺、網絡等大眾媒體、利用文學作品、影視藝術、名師講座等方式先把清文化灌輸到人們的心目中,進一步激發人們對遼寧清文化的好奇和向往,從而帶動相關旅游業的發展。其次,利用營銷的手段,把項目推向市場。營銷的范疇很廣,包括市場調研、形象塑造、市場開拓等,要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宣傳促銷,注重建立鄉村旅游的網站,印發旅游景點的圖書,聯合媒體、旅行社進行項目推廣等等。
[1]龔娜.關于鄉村旅游內涵、外延及效益理論的探討[J].貴州社會科學,2010(5).
[2]廖曉晴.遼寧清文化的概念、精神及保護開發[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