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體育學院 楊清元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西南石油大學體育學院 楊清元
體育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本文通過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客觀地揭示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特點。同時,針對我國體育產業在經營意識、管理體制、產業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與措施,其目的在于為更好地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與方法上的參考依據。
體育 體育產業 市場經濟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極大地推進了體育產業化的進程。如今,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商業化、職業化,以及亞洲、非洲等地區體育市場的興起,體育產業不僅在整體布局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在全球國際貿易中的比例逐漸上升,并已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然而,由于受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管理模式、體育意識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體育市場、發展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已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現代體育事業的需要。因此,積極探索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思路,加快體育產業機制的建立,完善和提高我國的體育產業水平,已成為新時期我國體育工作亟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關于體育產業的解釋,學術界的定義很多,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外延的廣義說:指“與體育有關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部門的總和,其產品包括體育物質產品、體育服務和勞務產品;其基本行業部門包括了健身娛樂、競技觀償、體育用品、體育傳媒、體育博彩、體育廣告、體育飲品業等”。其二,外延的狹義說:指“體育產業是生產和提供體育、運動服務或勞務產品的企業集合,或稱以勞動形式向社會提供各類體育服務的行業總和”。此外,還有體育產業的體育事業說;體育產業的體育事業可贏利部分說等。體育產業的理論,不僅從相關理論層面對我國的體育產業進行了分析,而且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我國的體育產業最早始于上世紀80年代。1985年國務院頒布的《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方案》第一次運用三次產業分類,將體育部門列入第三產業中的第三層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足球為龍頭,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項目緊跟其后,相繼進入了以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為核心,以實體化、俱樂部和產業開發為重點的競技體制的轉換時期,并建立起以出資企業或贊助商“冠名”的俱樂部,競技運動項目走向市場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近年來,中國的體育產業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體育結構得到了拓展,市場規模正在擴大,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日益增長。據有關方面的統計顯示:1998年,中國體育消費額已達1400多億,其中城市人口消費為1040億。從體育市場興起較早的城市看,上海市1998年經營場所997家;北京市1998年經營場所500多家,年營業額6億元。至2009年我國體育消費平均為1400億元,全國文化體育消費總值年均增長5.1%。在2006~2008年,整個行業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為25%,預計到2013年將達到2500億元的銷售額,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新的《體育法》將體育用品行業提升到新的高度,強調政府部門加強對于體育產業的規劃與發展,并將體育用品列為體育產業的核心產業,這對我國的體育產業來說將產生積極影響。通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體育產業已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以本體市場為主體的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日趨清晰,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中,本體市場框架主要包括競賽表演市場、健身娛樂市場、技術培訓與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旅游市場。
(2)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擴展,體育產業的質量和產業效益逐步提高。資產利用率提高、浪費減少。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有形資產的經營取得實際效果,如將閑置的土地、房屋、設施和設備等行政事業性資產由非經營性使用轉為經營性使用,已取得一定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其二,無形資產的開發與利用日益拓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體育比賽、活動和體育組織冠名權的開發;二是體育比賽、組織的標志、專利以及使用權的開發;三是體育賽事轉播權的轉讓;四是體育組織和運動員名譽肖像權的投資經營和廣告活動等。
(3)社會投資辦體育產業的勢頭良好,并涌現了一大批符合現代體育制度的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部分行業相繼成功上市。
(4)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體育產業籌資機制。從這幾年的實際情況看,體育經費的市場配置量越來越大,其中,非財政性收入平均增幅為42.77%,而全國財政補助收入增幅僅為12%~13%。實踐證明,沒有體育市場,沒有體育產業開發,僅靠我國財政來滿足體育事業的發展是不現實的。因此,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產業化籌資機制,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由于我國的體育產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未能徹底擺脫的情況下出現的,因此,在體育職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在資金投入、商業開發、追求經濟效益方面,還是在體育消費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市場經濟成分。一方面,對市場的分析研究不夠、產品的投入與產出效率低,運動競賽產品的定位、需求量、消費對象模糊。另一方面,人們的體育觀念、消費意識淡薄,體育消費大多體現在福利性的低層次上,而主動消費和高層次的消費不足,據有關資料統計,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城鄉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2.9%和56.8%,到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達到39.76%、農村在45%左右,而當今體育消費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其恩格爾系數均在40%以下。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不平衡,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具體表現在:其一,技術上創新力度不夠。如許多體育企業,缺乏科研人才,一味追求市場效應,而疏忽對體育產品技術性的研發。其二,體育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國際大賽中的冠名權、指定產品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其三,體育市場的開發有待拓展。目前,支撐體育產業的主要是體育競賽表演、健身娛樂、彩票銷售、運動用品、無形資產、中介人才等市場。而體育傳媒、體育旅游市場的開發亟待加強。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體制不暢、法規不健全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不同,也誘發了許多不規范的行為。如:一些組織或個人未經體育行政部門批準,擅自開展體育經營活動,私招學員,舉辦各種培訓班等;一些經營單位或個人為謀取錢財,亂掛牌、亂收費、亂發證;有的廣告公司、彩票承消單位夸大宣傳、弄虛作假等。另外,相關職能部門機構分散、缺乏統一性管理,也是影響體育產業規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體育產業屬于新興行業,具有較強的專業特征和運作模式,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目前,我國學校中還缺少專門培養高級體育經營人才的機構,體育產業的管理人員大多是從其他領域中轉移過來的,相對來說,專業知識、運作經驗較為欠缺。所以,加快我國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構建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新體系,將是當前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堅持普及與提高結合,堅持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努力探索群眾體育的發展規律和競技體育的發展規律,全面提高我國體育的整體水平”。可見體育的全方位發展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體育市場的內容、形式正在發生變化,功能和質量已大為提高,配置上日趨完善,體育的需求不斷上升。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興行業,無論是對于提高人們的體育意識、滿足人們的體育消費、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還是對于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基本框架雖然已基本形成。但發展重點不突出,在規模、結構、層次方面急需完善。因此,必須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扶持與開發力度。首先,作為體育的產業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發展優勢項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創造名牌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其次,要積極培育和依法管理市場,并在政策上、經濟上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扶持與投入。最后,創新體育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如要積極做好體育競賽表演的策劃和經紀,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路徑的冠名,新聞及實況錄播權的售賣,體育旅游市場開發,有償體育咨詢、指導等,不斷向社會提供更多的體育投資機會和投資信息,激勵熱心人士和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體育市場開發。
首先,要加強對體育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的研究,注重體育經濟立法,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政策,以便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其次,完善體育市場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反對不正當競爭,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體育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必須要有懂經營、善管理的專業人才的支撐,體育產業才能健康發展,針對目前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匱乏的現狀,應切實抓好以下工作。
(1)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與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人才培養體系,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加強課程建設,保障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2)認真做好挖潛工作,要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如:商業院校,專業體育院校,各類大學中的體育院、系等,加強課程結構體系的調整與建設,積極參與體育人才的培養,注重對體育經濟現狀和預測未來的研究。結合國內外辦學的現狀。目前可以進行以下兩個層次的人才培養與試點:
第一層,加強商業院校與體育院校的聯合,為跨國公司、大企業或體育俱樂部、中介機構、體育管理部門培養不同層次的體育經營人才,課程設置上可采取MBA課程+體育學課程的組合;或體育學課程+工商管理課程的組合。
第二層,要根據中國加入WTO以后體育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結合國際體育產業、我國民族特色體育產業的特點及新變化、新機遇、新要求,加強科學研究與改革創新,注重人才的交流和培養,盡快提高體育管理與體育的產業化水平。
[1] 申立.試論我國體育產業的管理[J].體育管理,2006(4).
[2] 李躍華等.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2).
F252.3
A
1005-5800(2012)06(b)-249-02
楊清元(1963-),四川崇州市人,西南石油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大學本科 ,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