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德州市黎明街小學)
不妨做個“懶”教師
◆張 軍
(德州市黎明街小學)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要一味地勤奮工作,只顧低頭拉車而不顧抬頭看路,還應該勤于思考,善于總結,講究方法和技巧,這樣才會使工作效率更高,更有效。
基于這種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三不一考”的教學策略,讓自己做個“懶”教師。強調在教學中做到:授課內容基本不講;疑難問題基本不答;家庭作業基本不看;小組合作,相互考考。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把教師還原成學生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實踐證明,此法是可行的,現提出來與大家共勉。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學”是圍繞著教師的“教”進行的,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體現。因此,要想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必須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如果把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成過河的話,教師的作用不是“渡船”,負責把學生運到知識的彼岸,而是“游泳”教練,指導他們游到知識的彼岸,去獲取知識,發現應用知識。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提前兩周給學生預留了作業:預習“年、月、日”,讓他們搜集和整理年、月、日以及有關知識。我發給學生《年月日探究提綱》人手一份,讓他們查閱資料,自己發現和解決相關問題,并創造出自己所希望的日歷。同時,將疑惑、成果小組內討論和分享,兩個星期后匯報。學生們完成布置的任務后,顯得異常興奮,同學們天天交流和炫耀自己的“重大發現”。
匯報課上,學生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我們組認為,人類最先知道的時間單位是天,他們每天看到日出日落就是一天;我們組查到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就是24小時,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是365天5時48分46秒……通過搜集整理信息和合作交流過程,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對年月日的探索活動,使學生形成認真科學的態度;通過創造“希望日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討論自己能掌握的教師不講,讓學生自己在探索中獲取知識,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學會知識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提高。這個過程,正是學生學會創造、自主發展的過程。
教師不講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通過形式的多樣布置,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惰性是人人都有的。現實生活中,當一條捷徑擺在我們的面前時,誰也不會去繞彎路,但在學習中,必要的彎路還是要走的。比如,一些思考性的問題,如果教師給出直接的答案,不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習慣的養成,而且時間一長,還會對教師形成依賴性,懶于動手,更懶于動腦。所以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我一般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就展開討論,通過全班學生的集思廣益,最后得出正確的解答。例如,在教學“分數化小數”時,我讓學生將化成小數(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學生通過計算,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有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分數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呢?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取決于它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規律?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懶”的沒有回答,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比一比哪組最先發現其中的奧妙?問題的出現和好勝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生都主動地觀察、分析、比較、舉例、驗證,努力的發現并總結出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然后由小組代表上講臺分析講解,其他小組可作補充。整個教學環節,減少了教師對學習的控制,學生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真正體現了“以學為本,因學導教”的教育思想。
不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自行解答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不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不是拒絕學生的質疑,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如果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個答案,必定會信心百倍地進行下面的學習。
教師統一布置的家庭作業,往往因學生個人的差異而使作業效果良莠不齊,教師不僅批閱麻煩,而且成效不大。為了激發學生愿做、做好家庭作業的興趣,我把每天的作業布置權放手給小組,讓小組成員根據當天所學內容輪流布置。作業收繳上來后,小組間相互批改,并督促改錯,最后,批閱的同學要在作業上簽名認證。為了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班級定期評選出布置作業最好的小組和做作業最棒的小組。另外,學生煞費苦心布置作業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所學內容重新復習的過程。因為學生要對所布置的作業和所看的作業負責,學生必定認真對待作業中的每個環節,這本身也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鑒別能力的有效手段。
考試只是一種檢測手段,其目的是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通常,在考試中,教師是考試的主宰,是考題的擬定者和考分的評定者,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考試的全過程,讓他們把對教學效果的檢測轉化為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學習興趣的一種活動,我采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為另一小組擬一份試卷,并做好答案,以便批閱試卷的方法。這樣做不但能全面地考察所學知識,而且能小組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更好地發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體現。
我認為,凡是在工作中忙得昏頭昏腦的教師,一定是個不懂教育規律的老師,他的工作如何能做好呢!?“懶”教師是當今社會的探索者、創新者。師過“勤”生必“惰”。少講一點,學生就能多思考一點;少做一點,學生就能多活躍一點;稍“懶”一點,學生就會更“勤”一點。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道路上穩步、快速地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