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峰
(東陽市吳寧第一小學)
文外關注“附件”,文內重視“詞句”
——低段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的素課教學札記
◆周曉峰
(東陽市吳寧第一小學)
公開課教學中,多媒體手段儼然成為主流,但有些課文篇幅短小,言辭樸實,就不一定非得用上多媒體。“清蒸”教材,回歸本真也會別有一番風味,這猶如廚師燒魚,紅燒雖然美味,但要吃出魚的本味遠不及清蒸的好。下面僅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雷雨》教學為例,除去“聲、光、電、色”等輔助手段,倡導文章外關注“附件”,文章內關注“詞句”的素課教學,讓濃濃的語文味溢滿課堂。
在人教版教材中,除文章外,插了“泡泡語、插圖、課后練習”等文本附件,這些“附件”,具有很強的導學功能。教師在備課時,既要緊抓“附件”備課,更要引導學生依靠“附件”,自主學習、習得方法、提高能力。
1.文本插圖明內容
教材中往往配有直觀形象的插圖,雖具有導讀功能,但學生往往會忽略。我們應努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插圖,與插圖展開有效對話。
初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仔細看課文中的插圖,看看圖中畫了什么?學生馬上能說出第一幅圖畫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圖畫雷雨后的景象。我隨機板書“雷雨中、雷雨后”,一個孩子手也不舉就大喊:“還應該有雷雨前景象的插圖吧!”我表揚他并引導:“你真會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留給你想象的,是留給你畫的。”同時板書“雷雨前”三個字。
接著,我又引導:“課文哪幾小節寫雷雨前的景象?哪幾小節寫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請你再讀課文。”學生很容易就找對了,輕輕松松理就清了層次。我順勢引導:“那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學生小手如林,都能說出課文主要寫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最后,我稍作小結:“你看,課文的插圖能幫助我們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呢!其實,插圖還能幫助我們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等,以后讀書時別忘了關注插圖,插圖也是課文的一部分,邊讀書邊看插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精彩紛呈的課文插圖是十分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插圖,插圖就會“開口說話”,無形之中,習得了讀書方法。
2.課后習題明重點
課后練習題緊扣文本重點,凸現語文學習的特點,具有很好的導學、導練功能。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課后練習,深入學習。
理清文章思路后,我問學生:“課文學懂了嗎?還有沒有疑問?”學生搖搖頭,都表示已經學懂了。針對這一現象,我作如下引導:學習課文時,課后練習也需要我們去關注,因為它能啟發我們去思考,引導我們更深入地學習。”于是,我出示課后練習: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這問題一拋出,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思維又活躍起來。他們潛心默讀,認真批注,滔滔不絕:
生:我從“閃電越來越亮”這句話里想象到天空仿佛裂開了,非常可怕。
生:讀了“閃電越來越亮”這句話,我仿佛看到天上掛起了一塊長長的白布。
生:第一小節“滿天烏云,黑沉沉的壓下來。”讓我想象到眼前一片漆黑。但第三小節的“閃電越來越亮”又讓我想象到天突然亮起來,而且越來越亮。
生:讀到“雷聲越來越響”,我嚇得捂起耳朵,難怪第二小節說蜘蛛逃走了。
……
學生品讀想象后,我指著這道練習題小結:“你們看,課后習題就像課文的眼睛,有了它的提示,我們就能深入閱讀,把課文越讀越透。”
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領悟到了課后練習的重要作用。這種方法的習得,讓學生終身受益。
3.文本泡泡明方法
在人教版教材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泡泡語。小泡泡看似不起眼,卻能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學習;能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悟情感;還能引導學生推敲詞語,學會運用……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關注“泡泡語”:帶點的詞用得多好啊!我先請學生讀句子——“蜘蛛又坐在網上結網了。”找到帶點字“坐”。學生通過換字比較,感受到了雷雨后蜘蛛織網的悠閑,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學會遣詞造句的方法。
授之以漁,注重學法的遷移和運用,學生的讀書活動才能變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長此以往,他們的讀書實踐不再盲目,讀書過程更加扎實。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秘密。”語文教學的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獲得表達的方法和藝術。因此,教師應該有語言意識,關注語言現象,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而低段語文的語言實踐重點是“詞句”教學,感悟語言的魅力。
1.“象聲詞”形象生動
師:請你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雷雨中的景象,并圈出是從哪些語句中想象出來的,讀書要學會作記號,要留下思考的痕跡。
(生默讀課文、批注)
生:我從“嘩,嘩,嘩,雨下起來了。”想象到了雨下得很大很大。
生:“嘩,嘩,嘩,”讓我仿佛聽到了下大雨的聲音。
師:前幾天,我們聽到的雨聲是怎么樣的?
生:沙,沙,沙,春雨下起來了。
生:淅瀝瀝,淅瀝瀝,淅瀝瀝,小雨下起來了。
師:說得真好!“嘩嘩嘩”、“沙沙沙”等這些詞叫“象聲詞”,讀這些詞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景,非常生動,讀起來也好聽。平時生活中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啊?
生:嘀,嘀,嘀,汽車開來了。
生:丁冬,丁冬,丁冬,泉水唱起歌來了。
生:呵呵,呵呵,呵呵,小朋友在傻笑。
……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嘩,嘩,嘩”這傳神的詞語,感受語言的奧妙。并聯系生活用詞語,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融會貫通。詞語活了,內化為學生的血肉,課堂頓時靈動起來。
2.“語氣詞”情感豐富
師: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想象到雨下得很大?
生:往窗外望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指導讀“樹哇、房子啊”兩個語氣詞,特別是“啊”的變音。)
師:我把“哇、啊”兩個語氣詞去掉,你讀讀看,感覺怎么樣?
生:NO,NO,讀起來一點也不好聽。
生:樹和房子變得不可愛了。
師:語氣詞還有這樣的妙用的,你們真會讀書! 以后你們也要學著用哦!
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雨越下越大,大雨傾盆。往窗外望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還有什么也看不清了?
生:往窗外望去,小花小草也看不清了。
師:能把句子說得更美更生動嗎?(師用手在屏幕上點了點語氣詞。)
生:往窗外望去,小花啊,小草呀,都看不清了。
生:往窗外望去,高山啊,大樹哇,都看不清了。
生:往窗外望去,公路哇,汽車啊,都看不清了。
……
師(贊許地):你們真的很會表達,這雨真的好大好大,我的腦海里又跳出一些四字詞語來,你們呢?
生:傾盆大雨、大雨傾盆。
師:喲,一下子就兩個,真了不起!
生:狂風暴雨!
生:瓢潑大雨!
……
這個環節的教學,我努力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并強化運用,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和內化,增強學生主動積累、運用的意識。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應致力于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努力引導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抓住語文之根,教習語文之法,除去浮華,回歸本真,讓課堂洋溢濃濃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