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泉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定陶路小學)
積累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根本
◆賈海泉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定陶路小學)
筆者課下在和學生的交流溝通中,發現學生有這樣的困惑:該怎樣才能學好語文。而在教學和自己的學習中我體會到,語文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語文能力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后才能施展,得以提高,大有可為。
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每學期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作者、文學作品和學生的閱讀興趣,向學生推薦必讀作品、選讀作品,作品涉獵的范圍廣,包括各種體裁的作品、古今中外名著、一些名人傳記、科普類的書、通俗文學,等等。要求學生讀書不能只讀內容,更重要的是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積累,增加情感體驗,學會思考。所以,每周布置的積累作業既要有好詞佳句,又要寫自己讀完內容的心語感悟和對作品的理解。積累要結合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原則。要改變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單一方式。還要從無字句處讀書,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與有肝膽人共事。學生參與的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學生獲取的知識來自于自身的實踐、探索、體驗、創新……使積累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教材中的語文實踐活動“節約用水”,放手讓學生自行策劃和組織活動,有的學生作家庭每月的用水情況的調查問卷,自己設計問卷形式和內容,最后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有的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竅門搜集,既有民間的方法,又有網上向大家推薦的小竅門,還有自己的小發明;有的學生設計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語,圖文并茂既形象又有說服力。積累的腳步已從他們走向社會的腳步中開始了。
想把語文學好,必須注重積累,更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拉蒂默曾經說過:“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積累也是這樣的,要一點一滴地積累,讀一點,掌握一點,運用一點。這樣持續下去,日積月累,一個人的知識面會豐富,視野會更加開闊,透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平日里,我盡量少留家庭作業,而是引導學生利用好時間進行課外積累,要求學生堅持每天進行課外閱讀,堅持每天讀報看新聞,堅持寫日記,堅持每周寫讀書筆記。為了督促學生堅持進行閱讀積累,每個月我都設計一份課外閱讀跟蹤表,學生每天把讀的書目、時間都記錄在表格里,一個月堅持下來,學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閱讀的足跡,一學期堅持下來,學生在課外閱讀積累中就有了量的飛躍。甚至有的學生在期末感嘆道:“我讀了這么多的書呀!”還有的學生開始互相比賽,比誰讀得多,誰讀得快,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在期末評選出班級讀書小狀元,從而鼓勵學生繼續堅持積累形成了良性循環。長期的積累已經轉化為提升語文素養的能量。
積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它形象地描述了語言由積累到運用這樣一種最高的境界。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言要有新意富有個性,要引經據典有說服力,要聯系最新的時事有時代感,將課外積累運用到課內語文學習中來,學生在發言中互相交流著自己的情感感受,互相汲取著營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用自己積累的優美生動的詞句來進行描寫,一篇篇富有生命活力的文章就形成了。在批閱學生習作時,我總是特意地把學生在平日里積累的詩句和獨特的情感體驗用波浪線劃出,在講評課上大家互相交流暢所欲言,以此鼓勵學生勤積累會運用。利用口語交際活動,就近期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辯論會、演講會,學生在辯論、演講中才思如泉涌般,處處洋溢著自己的文采,句句留有思考的腳印。長期的積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辨別,有話可說。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她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沒有積累的語文學習,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永遠達不到語文學習的理想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