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學院 陳云崗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民營企業,往往選擇家族式管理模式,即讓企業的重要職位由一位家族強有力的人物來擔任,讓其實行高度集權化的管理。而在中國,民營企業采取家族式管理是一個顯著特征。
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所有者就是經營管理者,企業內的中高層管理職位也常為本家族親友占據,短期內的管理磨合成本較小。作為所有者的利益訴求可以通過親自擔任經營者這一角色來實現。企業主由于具備所有者、經營者合二為一的優勢,有更為高度的責任心,能準確把握市場機會,采用靈活經營策略,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經營風險,實現企業的迅速立足和發展。
目前,我國有近70%的私營企業采用了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形式。但是從資本總量上看,近76%的企業主的個人資本占有公司絕對優勢地位,并以家族式管理為主。大量事實證明,家族式管理是民營企業進行原始積累時較為實用和有效的模式,其優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家族企業在創業初期常常利用血緣、親緣關系獲得創辦企業所需的物力資本;正由于家族成員之間特有的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和其相關的社會網絡,使民營企業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迅速聚集資本和人才;此外,經營權和所有權的高度統一,企業利益和家族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得企業十分重視成本控制和資金控制,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較快完成原始積累,獲得競爭優勢。
家族式管理常常以家長制的集權領導,企業決策高效、迅速;因為家族整體利益的一致性,家族成員對企業外部的變化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市場變化的信息能夠很快地傳遞到每位企業成員,企業內部信息的溝通也較為暢通,決策者的意圖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
在民營企業創業的初期,大多采用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作為所有者,企業主自己必須謹慎決策;一旦失誤,企業主和家族其他成員所擁有的資本便會付諸東流。這種特殊的產權制度是減少企業決策失誤的重要保證。在家族式企業里,當經營權與所有權都集中于創業者一身時,這些經營管理者不僅擁有重要的決策權,同時家族的控股者可直接決定這些經營管理者的聘用和辭退問題,從而就不存在代理成本的問題了,即使有代理成本也是很低的。
家族企業初期能夠成功,在于集權決策適應了當時小規模企業的發展。大部分的企業家也親身體會到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獨斷帶來的利益。獨斷在商場中通常是果敢、善斷的代名詞,正是這種“獨斷”使得民營企業家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取得成功。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獨斷性”對企業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封建集權式的管理模式容易出現因個人喜好、信息不準確造成的決策失誤。
大中型企業要求決策應建立在準確的信息來源、客觀的信息分析、以及管理層協商一致的基礎上;而這些方式與程序,恰是習慣了“拍腦袋”式獨斷決策的民營家族管理人所欠缺的。
大部分的家族企業都是由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出資,在對外整體的產權是統一的,但內部的產權界定往往不明確,在企業盈利的情況下,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管理層出現內耗的情況,不利于企業的穩定和長遠的發展。
當企業逐步做大,企業資產增加,家族成員之間的競爭就越來越激烈,管理層出現互相制約,企業出現動蕩,所有資源不能統一分配使用。由于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統一的,企業所有者為了防止自身的權利流失,拒絕外來資金的進入,因此在企業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快速發展時,管理者往往無力也不愿注入資金,喪失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機會。
由于企業創業初期如有暫時的良好發展,給企業家造成了經驗比各種人才更加實用,經營成本也更低,所以對人才的儲備只停留在表面。家族式管理會選擇只培養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企業的資金來自家族自身,企業家不希望企業被其他外來人員控制,所以大力培養直系親屬或者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
但通過裙帶關系上位的家族成員自身資質難以有主動性的提高,加之大部分屬于富二代,缺少父輩的敏銳眼光、拼勁、學習動力,未必能勝任企業的中高管理位置。企業的發展需要建立現代公司制度,而這恰是多數家族的核心人員所陌生的東西。
由于企業者個人自身素質的局限性,企業在進行戰略決策時往往是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沒有重視企業的長期發展和長遠利益。造成很多家族企業只是短期存在,無法做大做強。家族式管理難以構建完整的企業文化,也沒想過形成適合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忽略造成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企業無法進一步發展壯大,又造成企業發展只能從事屬于短期投機行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家族企業的大部分員工一是有血緣關系,二是有特殊關系,這些俗稱“關系戶”在工作中往往不能認真負責、高效高率。雖然這些人一般比其他員工的貢獻小,但因為他們的特殊關系而獲得與之不匹配的利益,甚至爭權奪利。更有甚者,憑借與老板的特殊關系,利用職位以損害企業為代價謀取不當私利。“關系戶”之間互相防范、內耗、也讓企業的利益蒙受損失。這些嚴重打擊和限制了企業的管理與激勵機制,對非家族成員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的影響不容小覷,進而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首先,民營企業的工資待遇、福利制度沒有吸引高技術、高素質人員的能力。
其次,由于家族企業的采取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親,高技術人員和高素質人員害怕自己進人企業后自己的才能被埋沒,而遠離家族式企業。
再次,民營企業普遍缺乏中長期人才培養機制,相反,簡單地把企業員工當作賺錢的工具,人才培養開發工作沒有系統的進行。
家族血親觀念在家族管理中常常深入骨髓,使企業無形中傾向于排斥社會優秀人才。選擇人才范圍的狹隘,無疑會限制企業發展,企業對高級人才的迫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WTO為家族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隨外國資本的沖擊進一步加大,如果繼續實行原有的家族模式,企業很可能破產倒閉,企業曾經習慣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大部分的家族企業都是單一的產權,單一的產權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化經濟趨勢,限制企業的發展。家族企業要逐步擺脫這種單一的產權結構,打破資產的封閉結構,應通過整合社會資金分散企業產權,實現企業的股份化,逐步向現代化企業過度。
企業實行股份制,實現多元化的產權模式,一是通過外來資金的吸收入股、和其他企業合并以及合作、企業上市等手段進行企業升級。二是將企業家族成員的股份分散于中高層員工,股份的分散也意味著企業風險的分散。
產權一旦多元化,決策高度集權的情況即可獲得緩解,企業內部信息共享、建立董事會等,是股東利益訴求的必然。企業的重大決策,應獲得董事會批準,以有效避免個人主觀決策的盲目。
企業管理的創新是企業制度創新的核心,包括企業日常的運行管理,人力資源、營銷、成本、財務等多方面的制度創新。中國加入WTO有利于我國的家族企業向國外的家族企業學習借鑒,吸收好的管理的制度。
企業實現所有權多元化之后,應以現代公司制為藍本,盡快建立起董事會、監事會、職業經理人共同治理公司的基本制度,再結合國情,創造出既確保家族合法利益又充滿活力的新型公司制度。
企業的領導者必須具有企業家素質。企業領導者素質的提高,可通過自身提高、政府和社會扶持兩方面來走。首先,企業領導者自身要主動學習,不斷參加各類培訓、研討會,總結經驗,提高個人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對企業主的思想政治工作,規范經營行為。
每一個家族企業都具有一定初級企業文化,這種初級企業文化在創建者創業的初期有著積極的作用,是企業能發展的基石。但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企業文化變革。民營企業的文化建設變革,應拋棄傳統家族中非理性的觀念,建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現代企業文化。特別是應拋棄原有的任人唯親的用人觀念,要把家族成員與非家庭成員公平對待,樹立“公平、公開”的制度,所有員工都應參與到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讓企業員工以企業文化為榮,將企業文化逐步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企業專業化管理是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標志。它強調轉變企業所有者的思想觀念,打破傳統家族管理的模式的束縛,最終實現職業經理人管理。要逐漸將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減少企業所有權者對企業經營的阻力,調動企業所有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企業的活力,實現員工的工作目標和企業的發展目標的統一,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企業的發展需要企業拋棄原有的在選拔人才上所有權者一人集權的機制,大力提倡基層員工大膽競爭中高層領導,提倡從企業內部、外部廣泛選用人才。
家族式管理模式有利于企業創業的初期,但不利于企業后期的發展。本文分析了家族式企業的含義、大致情況以及家族化管理模式的含義和特點,說明家族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的意義以及方法;通過進行制度的創新以及對這些方法的分析,將我國的國情、市場經濟管理模式同我國傳統思想相結合,從外部環境以及企業的內部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制度創新的對策。本文認為,家族式管理制度的創新的要點在于,要把傳統的親緣關系管理模式和現代公司制良好地結合起來,使民營企業所有權多元化、決策程序科學化、人才專業化,從而獲得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使民營企業成為中國經濟框架中起到穩定作用的基礎性力量。
[1]周紅萌.淺談私營企業的治理結構問題[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5).
[2]家族企業的發展[J].財經觀察,2008(7).
[3]王宣喻,茍茜.股權分散下的華人家族控制:廣東溫氏集團的實踐[J].南方農村,2010(5).
[4]蔡建華.消費安全的商品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