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師范學院 郝麗霞
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已逾1億戶,占中國企業總數99%,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60%,上繳稅收接近國家稅收總額50%,集中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1]。
在現今社會中,經濟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指標。而作為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近幾年,經濟更是突飛猛進的增長。這絕大多數要歸功于我國的中小企業。一方面中小企業所占比重大,能夠增加國民收入總值。另一方面,眾多的中小企業必然帶來市場競爭,企業要在競爭中存活下來,必然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創新。以此帶動市場的不斷發展。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按附加值計算,中國私營企業的資本報酬率比國有組織企業高50%,比國有控股企業高33%,比國有參股企業高24%,表現出其特有的生機和活力,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大學生就業對于政府來說就是一大難題,而中小企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經驗不足,以及競爭的激烈很難進入國企或者事業單位,于是中小企業就成了這類人群的落腳點。另外,據我國勞動部2002年底對全國勞動力就業狀況調查顯示,目前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65.2%的已在私營企業中實現了再就業。同時中小企業在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為資金不充裕,沒有能力將廠房修建于市內,所以郊區的農村變成了中小企業廠房的首選之地。租用農民的土地,雇用附近的農民工當工人都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民脫貧。吸收了多余的農村勞動力,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中小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中最能動、最活躍和最具效率的元素,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和技術轉化的主要載體。目前中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并獲得持久增長動力。因此國家不斷出臺各種中小企業扶持政策,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小企業由制造向創造的轉型。
發行股票和債券是企業進行籌集資金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公司法》、《證券法》明確規定,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在金融市場籌資,企業要上市最低注冊資本為5000萬,并且要求設立3年后才能上市。所以股票籌資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有相當大的難度。另外,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企業和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有資格發行公司債券。中小企業的自然人身份不符合債券發行主體資格要求。另外,我國對中小企業的劃分過于寬泛,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債券的實際上為大中型企業,無法真正為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
內源融資是中小企業獲取發展資金的極為重要的途徑[2]。一般來說內源融資的成本低于其他融資方式。中小企業無論在初創時期還是發展階段,都應依賴企業留存收益和折舊等內源融資方式。而我國中小企業普遍處于創業初期,經營規模較小,自有資金和自我積累比較少,內源融資占融資總額不足30%。管理者沒有意識到內源融資的重要性,分配過程中留利不足、計提折舊費偏少。中小企業企業內源融資不足,擴大再生產所需資金主要都依靠外源融資,特別是負債融資,不僅提高了融資成本,而且債務負擔過重。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的原因,很容易受市場環境的影響,風險比較大,安全系數很低,很難吸引到投資者。中小企業經營風險高,市場稍有波動都會危及到企業自身,生命周期較短,雖然企業數量還是處于上升趨勢,每年都有很多的中小企業關閉。據浙江工商局發布的《企業生命周期研判》數據顯示,在2003~2006年度四年期間被吊銷、注銷的2410個中小企業中,有44.52%的中小企業生命周期不超過4年,其中個人獨資企業的生命周期最短,僅1.99年。
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小企業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15%~20%,而目前上浮已超過30%。加上擔保、評估以及財產保險、公證等費用,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已超過13%,遠遠高于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成本。有關專家指出,中小企業面對如此高的資金成本,企業資金利潤率只有達到13%以上才能盈利,而在我國平均利潤率能達到13%的行業是甚少的。所以說籌資成本高又成為企業進行融資的一大絆腳石。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金融租賃、信托投資等)和銀行金融機構中,中小企業一般通過地下錢莊、私募基金、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等來獲取資金支持,而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較少,根據工信部調查顯示,在工、農、中、建四大行開戶貸款的中小企業總數量不超過30萬戶。非銀行金融機構面對中小企業融資性業務服務比例更低。據統計,2010年全年,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新增8.36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7.95萬億元,其中大、中型企業貸款比例分別占49%、46%,而小型企業僅占8.8%。
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一直缺乏比較有效的法律保護和政策保障,盡管我國的《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少數法律對中小企業有一定的規范,但是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擔保、上市等方面的利益保護甚少,也缺少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的法律依據。2003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我國真正走向市場經濟的標志之一,也是我國實現經濟民主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小企業促進法》也存在著局限性,中小企業的法律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
我國現存的中小企業界定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過于寬泛。中國的很多中小企業在其他國家屬于大型或中大型范疇。歐盟規定中小企業是職工人數在250人以下,而在希臘、印尼、菲律賓等國家規定職工99人以下的企業稱為中小企業。在中國只有1000多家屬于特大型企業,大部分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范圍。中小企業界定不明確影響到政府制定關于中小企業各種政策。如果不細分中小企業標準,即使國家硬性規定各類金融機構必須每年為企業提供一定比例的扶持資金,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時依然會選擇生存能力和競爭力較強、經營較為規范的中型企業,真正需要資金的小型或微型企業資金流入甚少。所以要細分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三個層次,在資金扶持、信用貸款、政府傾斜性采購等時要分企業類型分別扶持,避免寬泛的中小企業界定標準造成的扶持政策實施時的排擠效應[3]。
由于大銀行的運作成本比較高,部分中小企業根本承擔不起。為了提高貸款審批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可以發展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可以采取縮減申請的程序,降低中小企業籌資的隱形成本。另一方面降低貸款利率,做到真正的降低貸款的成本。從成本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從事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成本是較高的,可以借鑒英國做法,將金融機構進行專業化分工,將國有銀行定位于“批發行”,負責大額信貸, 中小金融機構定位于“零售行”,從事小額信貸。這樣的專業化分工的促進了效率的提高、節約了成本。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問題,導致財務報告不真實、財務信息不準確,銀企信息不對稱等現象發生。而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是,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解決中小企業籌資難的重要途徑。應根據各企業實際情況建立多元化的企業制度,實現治理結構科學化和合理化。國有及國有控股中小企業國有中小企業應按有關規定進行改革改制和調整重組,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民營企業要逐步擺脫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科學管理模式;集體企業按照“誰投資、誰擁有產權”的原則,積極改革產權制度,企業產權歸屬。此外,企業應該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應從各個方面增強內源融資的能力,掌握籌資的主動權,為企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基礎,這也是企業更好地進行外源融資的必然要求。首先,從意識上重視內源資金,內源資金是評價一個企業經營狀況好壞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一個企業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的重要尺度。根據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融資實踐,企業最佳融資順序應該是以內源融資為主,外源融資為輔。其次,加強自我積累機制的建設,合理分配留存盈利,嚴格折舊計提制度,建立以留存盈利增補企業資本金的制度。最后,科學經營管理支持內源融資,內源融資中留存收益的多少主要取決于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因此,不斷增強獲利能力為內源融資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
通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優惠引導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政府強調把給中小企業貸款作為是金融機構要履行的一項社會責任,除了政府補貼的方式外,通過行政規定可以設置金融機構向小企業貸款的硬指標,并作為其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建立定期與不定期信息公開與評比制度,向各界發布各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金額、比例的有關信息,形成社會對銀行的外部監督。這樣中小企業才能真正的享受到政府的優惠,企業才能穩健快速的發張壯大。另一方面,除了《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中央財政預算應當設立中小企業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財政支持。
2006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專門設置了中小型公司聚集板塊——中小板,但由于門檻較高,到目前中小企業上市數量較少,只有200多家。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處于成長期階段,需要大量發展資金,自有資金不足,銀行不愿貸款,上市又不夠標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板市場即創業板市場應運而生。它是專門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或快速成長的企業而設立的證券融資市場。與主板市場相比,二板市場的上市條件比較寬松,凡是連續經營2年以上,在最近兩年內無重大違規行為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可申請上市。它的明確定位就是為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助其發展和擴展業務。
[1]張立棟.中國究竟有多少中小企業[N].中華工商時報,2009(3).
[2]馮銀波.中小企業內源融資和間接融資現狀分析[M].現代企業教育,2007.
[3]余小琳.淺析民營科技企業籌資融資問題及其對策[J].財會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