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學院 李純
根據中央“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的指示,與十九省區互補合作加快實施“外引內聯、東聯西出”戰略方針,要體現新疆精神和跨越式發展的新疆效率,就必須積極拓展新疆的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也就是說,應加快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新疆的資源供給性經濟在發展進程中受要素轉換效率的配置約束較小,市場需求和運輸能力約束較大,這也決定了新疆經濟發展都必須要走外向型的發展道路。
(1)對外貿易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已有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18個、二類口岸11個,與周邊鄰國間已開通的國際客貨運輸線路占全國已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的一半,形成了連接亞洲、歐洲國家的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和大陸橋經濟的聯動效應。新疆具有著發展對外貿易的獨特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新疆位于亞歐大陸腹地,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南亞8國接壤,邊境線長達5,600公里。這種得天獨厚地緣優勢為形成諸如區域經濟合作的上海經濟合作組織等區域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基礎,同時也促成了大力發展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環境,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新格局。
(2)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新疆對外貿易開展雖然時間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它與世界14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廣泛的貿易往來。早在2007年,新疆外經貿就實現了歷史新跨越,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美元,達137.2億美元,增長50.7%,同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7.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躍居全國第12位,為新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可以斷言,中亞地區仍是新疆主要的貿易市場,全疆與中亞地區的貿易額占新疆全口徑對外貿易總額的80%以上。其中,哈薩克斯坦作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占新疆全口徑對外貿易總額60%左右。可以說,以哈薩克斯坦為首的中亞地區在未來一段時間都將是新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雖然受烏魯木齊“7.5”事件 的影響,2010年新疆外貿進出口依然達到168億美元以上。
(3)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截止2005年底,新疆派出各類勞務人員達6073人次,承包境外工程不斷增加,完成工程總額4.5億美元,同比較上一年增長2.3倍;中方協議投資境外投資額8.2億美元,增長近13倍。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建設全面啟動,與148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科技文化交流日益擴大,與中亞、南亞、俄羅斯等為重點的貿易合作關系日益緊密與周邊國家以能源戰略性資源為主的經濟技術合作日益深入。
(4)工業化進程中的新疆外向型經濟發展概況。就全疆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達到120平方公里,數量已達17個,其發展速度迅速。2010年19省區對口援疆落戶新疆的企業增速驚人,已啟動城市土地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達230多家,已投產110多家。規模效應形成乘數增長。
(5)外向型經濟發展反哺農業并促進就業的概況。全疆在國家檢驗檢疫部門注冊備案。其中,已有91個水果、蔬菜生產基地,8個果蔬保鮮基地,加工企業多家。有力的促進了就業,經濟效應明顯,各類從事外貿的企業為全疆提供就業崗位近萬個。
(1)新疆對外貿易對GDP的貢獻度的不斷提高,隨之中央和兄弟省區的支持不斷得到加強。新疆外貿進出口將成為我國過境量最大的地區,其已成為地區國民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2)邊境貿易多樣化的模式與形式。改革開放30多年,多種方式開展外貿業務已成為新疆外貿企業的慣例,未來隨著邊境貿易口岸的環境改善,貿易形式呈現多元化態勢。易貨邊貿占據主導地位,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不斷增加。
(3)新疆邊境貿易成為對外貿易的支柱和主要拉動力量。
(4)民營經濟活躍,個私企業主體地位日趨突出。隨著政府對民營企業申請進出口經營資格進一步放寬,形成了國有、民營企業等多種所有制成份并存共同發展的外貿產業群。
(5)隨著監管制度的規范進出口商品結構日益優化。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高附加值外貿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明顯上升。特色產品出口穩定增加,外貿進出口熱點商品激增。新疆一二產業的特色產品雖然進出口總值不大,但增幅很高,對豐富并優化提升新疆外貿商品進出口結構起到了極強的推動作用。
(6)開展中、西、南亞的雙邊和多邊貿易將成為新疆外向型經濟的不可或缺的主導方向。新疆地區已成為中、西、南亞貿易伙伴的主要出口市場。形成了包括中亞、美國、歐盟、俄羅斯、港澳臺等國在內的多個主體市場。
2007年底,新疆接待的國內游客數量首次超過新疆總人口量,總人數達2,1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05余億元。新疆已躋身全國旅游大區之列。新疆大力發展旅游購物,國際旅游人數急劇增加。
邊民互市貿易年均增速高達30.2%,各口岸貿易物流形態逐步從以往分散、零星、簡單的傳統集市貿易,向現代物流配送運轉的模式發展,由此延伸形成與此相關的多元化服務業的發展。
(1)外部因素。世界歐債、美債危機使出口和貿易轉型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與人民幣升值的的雙重壓力。與此同時,貿易競爭和貿易摩擦使國際市場各種矛盾日益加劇,貿易環境條件惡化導致對外貿易增長空間有限,同時也勢必影響新疆外貿出口規模的擴大和持續快速增長。
(2)內部因素。目前出口面臨各種反傾銷、反補貼的各國保護主義重大考驗。國內CPI,PPI同比上漲。中小企業期盼小額貸款,轉移成本增加正在使越來越多的產品失去價格比較優勢,對新疆出口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1)產業結構不盡完善,人力資本水平有限。缺乏完善的產業鏈也使得新疆缺乏完整的產業體系,許多加工制造業因缺乏相配套的產業鏈而難以發展,制約了新疆外向型經濟發展,也降低了工業整體競爭力。對于新疆引進并吸收外國跨國經營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培育和鍛煉新疆自己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極為不利。
(2)陸橋不暢與大進大出的外貿增長需求不相適應,資金嚴重不足與對外貿易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
(3)政府及中介組織管理服務相對滯后,不能盡快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境外投資,重“請進來”引進外資,輕“走出去”難以抓住境外發展的良機。在境外投資方面還缺乏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相配套的優惠政策,政策引導工作相對滯后。
各級政府應對已走出去的企業務必在項目審核、金融服務、通關便利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與支持。鼓勵本地企業與內地援疆大企業共同到周邊國家投資辦廠,開發建設境外資源開發加工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對其產品運回的在進口配額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1)政府和企業應樹立防范風險意識,提高應對外部風險和壓力的能力。利用國家支持的龐大信用體系和專業隊伍,及時有效地運用國內的信用保險機構的各類條款,加強防范風險的意識,維護企業自身的利益,要使之成為新疆企業對外投資及開展貿易合作的企業習慣。
(2)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實施跨國并購方式。新疆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在鞏固中亞市場的同時,進一步向西擴張外貿市場。
首先,遵循WTO規則的要求,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業專業生產合作社先進經驗及模式,全面提高新疆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其次,賦予新疆外經貿企業更大的對外經濟管轄權。加快培育出口創匯新主體,調整改革外貿體制,創新為適應新型外貿環境,引入各類開放性資源。
隨著歐債、美債危機的蔓延,國際兼并浪潮引發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均成為新疆外貿企業開展外向性急的契機。這不僅有益于推動國有、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也將促進外資參與新疆國有、民營企業的改組改造,實現共同發展。
(3)盡快熟悉和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環境。提高加強國際與國內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想方設法促進新疆企業重在參與,一方面,打破行業壟斷,通過深化經濟體企業改革,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涉外服務業。另一方面,地區政府要鼓勵和引導區內有資源優勢的服務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開展各種對外業務合作與技術交流,拓寬服務業多邊貿易的領域。
(4)為出口企業解決好籌融資問題。在通信和互聯網等的建設上,實施跨越式的發展戰略。中央調撥的建設資金要相對集中,引進外部投資時也需要相對集中。依次使新疆積聚更多的資金,并將它們投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以制度創新為手段,通過資本運作,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大投入,進一步改善發展硬環境。
(5)加強口岸建設,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西域文化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和持續性資源,建立一條完善的以西域邊塞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餐飲、休閑、展覽、購物、紀念品開發于一體的產業鏈。重組整合旅游資源,重點建設重點生態旅游區,同時帶動相關的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商品貿易業的發展。
(6)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
首先,通過金融保險服務、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各級政府不同時期有目標的制定鼓勵、支持和引導外貿企業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出去”。同時,制定微觀企業群的具體發展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解決"走出去"的區域和產業選擇問題。
其次,積極加快本地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政府應制定對本地人才開發傾斜政策,創造“筑巢引鳳”條件,吸引更多的國外專家來新疆各類企業擔任核心管理職位。建立與高校合作政府出資組建企業項目專項培訓基地,為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管理人員提供系統學習現代管理知識的場所和機會。要將專業人才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增強新疆開放型經濟的創新性的核心競爭力。
再次,重視勞務輸出,實現輸出型就業。隨著新疆精神的提出,邊境城鎮與口岸均具有豐富民俗化勞動力資源,且民族多極化地緣資源優勢。而新疆城鎮就業彈性大幅度回升,勞務輸出的就業效應和轉移經濟效應都非常明顯。因此,為進一步擴大本地勞務輸出,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組織引導,為勞工維護勞動權益提供幫助。應熟悉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條件,鼓勵更多的具備條件的人到國外就業。這將利于緩解城鎮的失業矛盾,減輕地區內就業壓力,增加國民的外匯收入。同時,通過輿論引導,積極穩妥地宣傳境外就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對中西亞諸國得全面了解,以期便于保護本地勞務輸出后的合法權益。
最后,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磋商機制,加強國內外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政府間的磋商機制就新疆能源開發與優勢互補,與中亞、西亞等國家的合作熱點與方式等內容進行交流與溝通。借此增強國內外各界對新疆民俗的全面的關注和認知,為地區外向型戰略的實施,打造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綜上所述,新疆的外向型經濟應抓住新時期發展的有利時機和良好機遇,深入領會、貫徹、落實黨對新疆的巨額投資與19省區對口援疆的十二五規劃目標精神,指導新疆新時期的創新發展,各部門積極行動配合起來,為促進新疆經濟跨越式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胡錦濤.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報告[R].新華網,2007-10-24.
[2]努爾·白克力.2008年新疆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N].新疆日報,2008-1-24.
[3]和宜明.構建大外貿格局[N].今日新疆,20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