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高健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孔銳
一般來說,服務經濟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60%的一種經濟狀態,或者說,是指服務業中的就業者在整個國民經濟全部就業者的比重超過60%的一種經濟態勢。服務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發達國家的經濟形態。由此可見,根據發展國家的成熟服務經濟理論對上海服務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戰略進行研究,弄清服務經濟發展的規律,根據服務經濟的發展趨勢,結合上海服務經濟發展現狀,對上海的服務經濟發展戰略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全球服務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看到其發展趨勢主要呈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服務業結構升級趨勢。總的來說,服務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過渡。事實上,現代服務業已經以其高知識、技術含量的競爭優勢逐漸主導服務的發展。
(2)服務業全球化競爭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服務業的全球化趨勢已無法避免,隨之而來的全球競爭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另外,跨國服務企業的快速崛起及迅猛發展,也從另一個方面加劇了全球服務業的競爭。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等領域的跨國企業也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快速擴張,形成其獨特的比較優勢。
(3)服務業開始逐漸與其他產業融合。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盈利空間,服務業也開始尋求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許多制造業開始使用業務外包服務,導致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融合及依賴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制造企業也開始加強自身的顧客服務功能的發展,并將其變成另一個形成巨大比較優勢的重要競爭手段。
(4)服務貿易增長迅速。服務貿易的增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服務貿易的增長快于貨物貿易;另一方面,服務業也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新熱點,并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提高當中。
總的來說,上海服務經濟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根據中央政府的戰略定位,以浦東開發為契機,上海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其城市功能性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總的來說,其現在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其服務業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持續迅速上升,到2006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億元,達到5205.35億元,并連續三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發展,并且對全市經濟貢獻率也達到了48.3%,成為上海經濟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1)服務業的規模持續擴大并且產值快速增長。 以2006年全年服務業發展的狀態可以看出,服務業產值每個季度都呈現快速增加的態勢,而且規模不斷增加。第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為1175.34億元;第二季度為1228.02億元,環比增長4.5%;第三季度為1308.59億元,環比增長6.6%;第四季度為1493.40億元,環比增長14.1% 。
(2)服務業產業內結構不斷優化且范圍不斷擴大 。總的來說,上海服務業產業結構在迅速增長的同時得到很大程度優化,高層次的服務業有了較大發展,帶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服務產業不斷加強。其中,金融保險、通訊服務、商貿流通、旅游會展等行業發展勢頭更強,且服務網絡、輻射地域也更廣。另外,一些新興的服務部分也開始出現并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3)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上海城市圈服務業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及區位優勢,上海的外資利用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不僅外資利用量十分巨大且投資結構也相對合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利用外資的比例中,第二產業比重呈逐年下降趨,但第三產業卻迅速上升。而且外商直接投資于服務產業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其中包括了許多新興服務業。
(4)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且從業人員比重也有提高。 隨著上海服務快速發展,其勞動生產率也持續提高。2009年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為9.63萬元/人,比1979年增長27.6倍;然而同期從業人員只僅增長了3.3倍。由此可見,隨著服務業從業人員勞動技能、知識素質的增強及從業人員比重的增加,上海的勞動生產率已經逐漸靠攏國際大都市的水平。
(5)服務業發展平臺和載體建設推進迅速。 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功能集聚、規模經濟等特點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的競爭優勢,因此加速打造服務業發展平臺和載體就顯得十分重要。上海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首批12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已全面啟動,并且進展順利。
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級城市提升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上海的現代服務業將成為其參與國際現代城市競爭的核心內容之一,以金融、物流、信息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情況將從根本上決定競爭的成敗。因此,上海的服務業發展必須要以發展高層次、高賦加值、廣輻射面為最終目標。上海服務經濟發展的主要優勢表現在:
(1)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我國海岸線中部,是我國最大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也是我國最發達的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龍頭”。而且,我國幅員遼闊,服務業發展市場巨大,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都可以作為上海服務業發展的腹地,為上海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支撐。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看,從上世紀中期以來,亞太地區正在形成一條東北向西南傾斜的經濟走廊,在該長廊的諸多經濟中心城市中,上海擁有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教育科技資料,資源豐富。
(2)深厚的產業基礎。對于服務產業這種相對“軟性”的行業,其他產業的聯動效應及產業依托是其發展的重要方式。
(3)廣闊而旺盛的市場需求。作為我國最先進的現代化經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的生產要素集中程度非常高,而且消費結構也較其他地區有更大的提升。一方面,在上海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衣著及家庭設備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而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等發展和享受支出比重卻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主要利用集中生產要素的制造業也需要投融資、管理咨詢、物流、教育科研等更多現代新興服務產業的支持,從而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現代服務部分也可以成為制造業剩余資本的良好投資渠道。因此,上海的服務經濟是有著非常旺盛且廣闊的市場需求的。
(4)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上海是國內目前惟一擁有證券、貨幣、商品期貨、產權、航運、黃金、鉆石、商品、人才等多層次多功能要素的市場體系的城市。特別是上海金融領域所發揮的強大市場作用,在全國直接融資總額的比重超過90%,同時也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因此,相對完善的要素市場體系無疑會成為上海服務業發展的最獨特的優勢。
(5)有利的內外部發展環境。上海的服務經濟產業面臨著一個非常有利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從國際方面來說,國際產業也處于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的階段,服務業在國際直接投資的比重越來越高,特別是跨國企業生產性服務業外包越來越普遍,從內部環境來說,世博會的成功舉行給上海服務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另外,上海的區位、服務環境、人才資源及法治建設的綜合優勢也是其服務產業能夠快速發展的最大競爭力。
(1)產業規模差距。與國際大都市相比較,上海服務業發展產業規模仍不夠大,各類資源集聚能力還是相對較弱。總的來看,目前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只是香港的1/4、東京的1/10。
(2)產業能級差距。產業能級是衡量一個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上海的服務經濟產業相對國際大都市相比,仍有很大成長空間,在參與國際競爭時,大多數仍處在服務產業鏈的中下游。
(3)產業輻射力差距。在產業輻射力方面,上海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服務業的輻射能力不強,服務能級有待提高。上海為中心的都市圈尚未完全成熟,上海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產業規劃、分工協作的市場一體化建設仍存在許多難題。
(4)企業和人才差距。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國際中心城市,上海服務業的起步轉型較晚,內部資源存在不合理的現象而且面對市場競爭是國際市場競爭的催化時間較短。因此,總的來說,上海的信息評估權威企業中介和成熟的咨詢服務機構相對缺乏,而且人才在創新能力方面的培訓還遠遠落后于世界的中心城市。
根據上海服務經濟的現狀,上海服務經濟應以增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出發點,努力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輻射功能、樞紐功能和開放功能,以國際化、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標準進行建設,進一步優化服務經濟內部產業結構,促進服務業的帶動能力,擴大區域性服務的空間范圍,最終形為以服務經濟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應選擇以下戰略方法:
總的來說,要發揮上海服務經濟的輻射作用,就不能僅僅根據上海本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而是要立足于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上海在全國現代服務業網絡體系中的戰略定位應該是:以現代化、國際化、高端化為特色,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擴散中心,生產要素和市場資源的配置中心,整個長三角服務業網絡體系的中心節點,以其服務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核心作用。
上海服務經濟產業的創新發展理念要根據國際服務經濟產業的發展趨勢,結合自身情況,改變傳統發展觀念。堅持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二者的相互延伸、補充和支撐。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運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服務技術和管理手段,改造傳統服務業,引進新型服務業形態,優化服務業結構,最終實現服務經濟產業的穩定發展。最后,要注意國內外服務業的合作及城郊共同發展。
上海服務經濟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產業轉移為契機,強化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鏈為紐帶,著力形成服務業集群優勢,以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強產業之間的縱向、橫向關聯。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新型服務業產業。同時,應進一步吸引國外投資、借鑒國外服務經濟產業的先進經驗,以都市特色為依托,以區域經濟為半徑,把上海服務經濟產業打造成輻射全國的經濟引擎。
除了以上的戰略措施之外,優化外部宏觀環境也十分重要。不僅要強調現代通信設施、便捷的交通網絡、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等硬件環境,也要考慮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體制機制為重的軟環境的。因此,上海應進一步解除行政管制,完善相關法律體制,大力培養行業急需人才,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最終深化專業市場,提高市場效率,使服務經濟產業良性發展。
總的來說,服務經濟已經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因此,要本著依托其本身獨特優勢,彌補不足的原則,完善國內、外的市場環境,以創新觀點,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共同大力促進服務經濟產業的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1]蔣三庚.現代服務業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上海市經濟委員會.2010上海服務業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3]鄭吉昌.服務經濟論[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4]青木昌彥,安藤晴彥.模塊時代:新產業結構的本質[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