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楊海
中小企業集群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組織形式,近年來顯示出了強大的經濟活力,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企業集群形成后,并不意味著集群內的企業長生不衰。本文針對中小企業集群的特點,得出過度競爭是影響中小企業集群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從消費者、企業、整個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四個層面分析過度競爭所帶來的危害,并針對企業、政府和行業協會三個主體提出治理中小企業集群的相關措施,以使集群從過度競爭走向有效競爭。
在中小企業集群中,經常會存在一些不愿進行自主創新的企業,它們常常不勞而獲,靠模仿而生。因為對每一個企業來說,在進行一項技術創新之前,技術的經濟效益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使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而且一些中小企業進行一項投資是以這項投資能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多少為出發點,而不是這項投資所能持續時間的長短。當集群中某個企業通過創新所生產的產品市場需求很大時,那些不愿意承擔技術創新風險的中小企業通過集群的社會關系網絡迅速獲得創新企業的信息,坐享創新成果,競相模仿生產相同品質的產品。但由于隱性知識所具有的特性,使得知識的傳遞具有不完全性,這便導致了其他中小企業模仿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高,性能較差。當這些質量較差的產品和質量優良的產品同時進入市場之后,由于廠商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信息不能完全掌握,并且消費者面對正品和次品的概率又相同時,便出現了市場中經常發生的次品驅逐正品的“檸檬市場”現象。這導致消費者購買的往往是低質量的產品,物不所值,消費者效用收到損害,社會福利下降。
(1)造成企業價格下降,利潤損失。在中小企業集群中,很多是內生型的傳統產業集群,進入壁壘很低,集群外的企業看到有利可圖,會以很快的速度加入到集群當中。由于集群的網絡效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就會得以傳播,模仿企業會大量地生產出類似產品,這樣市場上的產品就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企業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或者說為了把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解決產品積壓等問題,只有通過降低價格進行產品促銷或者說薄利多銷,以爭取更多的客戶。而對于傳統產業的集群,生產的產品往往都是需求價格彈性系數比較低,因此,降低價格會使企業的利潤受到極大的損失,制約了許多企業的發展后勁。在激烈的價格戰爭中,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虧本清倉甩賣也是屢見不鮮。有的是因為資金周轉不開,開不出企業員工的工資,嚴重時會停工停產,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虧本銷售。還有一種價格競爭是低價傾銷,目的是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有的企業不能抗住競爭的壓力而破產,這種不正當的低價行為會使集群內的企業造成很大的利潤損失。
(2)導致企業缺乏創新動力。創新是集群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持續的創新使得集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而使集群內部獲得足夠的質變能量,對集群外部則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但在過度競爭的環境中,企業利潤受到很大損失,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研發創新的投入,缺乏必要的科技支出,制約了集群內部的產品升級和更新換代;同時由于集群內的知識與技術的溢出效應,導致“搭便車”行為極易盛行,企業不愿自行研發投入創新。這樣一來,集群內的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集群缺乏持續發展的源泉,喪失競爭優勢。
(1)導致集群的聲譽下滑。當集群內發生過度競爭時,市場秩序混亂,企業為了短期的高額利潤而進行價格戰,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進行摻假、造假行為,產品質量不斷下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還極易引發集群內檸檬市場現象的出現,這些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和其他多數企業的利益,也會對集群的整體聲譽產生負面影響。
(2)影響和破壞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容易引發集群衰退。一旦集群內企業過多、產量過剩時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采取價格戰,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等不正當行為參與市場競爭,企業之間僅存在競爭而沒有合作關系。如果在成長期發生過度競爭,企業之間的脆弱合作關系很容易被破壞,集群很可能夭折而不能發展成長;如果在成熟期發生過度競爭,一旦市場擁擠或萎縮,企業的低價格競爭難以避免,企業的合作也難以繼續,集群可能就此走向衰退的邊緣。
(1)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過度競爭是產能嚴重過剩的一種表現。當過度競爭的集群受到需求沖擊,需求下降時,過剩造成的后果就會非常嚴重,產品積壓滯銷,企業資金周轉不開,他們不惜降價、甚至虧本銷售,造成投入的生產要素不能得到相應的報酬,即資源未能充分利用,產生極大的浪費。
(2)污染環境,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在過度競爭的集群中,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往往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盲目看重經濟總量上的指標,對集群內的企業征收過高的稅收,卻不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不關注企業發展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3)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產業集群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是互相影響的,即產業集群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而當地經濟的發展又為產業集群提供更好的環境,促進集群的壯大。而在過度競爭的集群中,企業大多處于低利潤水平,有的甚至嚴重虧損,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如上所述,過度競爭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如果不加以及時治理,很可能會導致整個集群的沒落與衰退。因此,本文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使集群內的企業從過度競爭走向有效競爭,發揮集群優勢,積極創新,為集群帶來活力,為集群內的企業創造集群剩余價值,為當地經濟作出貢獻。
(1)要適當提高集群進入壁壘,避免集群內企業過多。以下幾點可以適當提高集群進入壁壘:①適當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規模經濟。②積極產品創新,生產差異化的產品。③進行技術開發和企業品牌建設,形成絕對成本壁壘。④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實行“阻止定價”策略。
(2)要形成合作戰略聯盟,創建龍頭企業,提升產品檔次。集群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可以適當擴大生產規模,加大資金投入,企業之間也可以組建合作戰略聯盟,創建龍頭企業,促使企業將競爭的重點從價格戰轉移到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等方面。龍頭企業能夠規范經營行為,生產高質量、高檔次的產品,進而吸引中高端的采購商,促使其他企業也轉向中高端檔次產品的生產,創造更多經濟利潤,形成良性循環。
(1)降低企業退出壁壘,淘汰低效企業。企業的退出壁壘主要包括資產專用性壁壘,人員專用性壁壘和一些政策法制壁壘,這導致市場機制不能實行優勝劣汰的功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無力競爭企業的退出實行援助政策,降低資產專用性壁壘。在過度競爭的集群中,一些中小企業競爭能力較弱,面對激烈的價格戰爭,無力繼續生存,應該退出集群。但由于資產的專用性,企業只要滿足固定資產成本的回報,就會繼續生產,導致集群產量過剩,過度競爭現象更加嚴重。那么政府應對這些企業進行援助,如采用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方法,盡可能多的收回投資成本;對設備進行拍賣變現,進行資產重組等盡量減少企業損失,降低退出成本,使企業順利退出集群,促使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人員專用性壁壘。企業如果要退出集群,就要解決下崗人員的一系列問題,這無疑給企業增加了人員專用性壁壘,而大量工人的失業也會導致他們的心理負擔,可能會無形阻礙企業的破產,同時,也給兼并企業增加負擔。如果國家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下崗工人的再就業、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等問題,就可降低企業破產、兼并等變化給員工帶來的沖擊,從而有利于企業的退出。③健全法律制度,降低行政性退出壁壘,實現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創造經濟利益和解決地方就業等問題,對企業的退出加以行政性阻撓,這使企業不能順利退出集群,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功能沒有得到發揮,許多低效率的企業衰而不亡,造成資源浪費,加劇集群的過度競爭。因此,國家應出臺相關的政策,規定政府對企業不得進行行政性干擾,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優勢劣汰的功能。同時,應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使企業的破產和兼并有法可循,為企業的順利退出鋪平道路。④對大企業的兼并和收購實行經濟上和政策上的支持。企業的退出主要有破產、轉產,被其他大企業的兼并、收購等手段,那么政府應該對企業的兼并和收購進行鼓勵和支持。
(2)提供創新平臺,加大創新力度,擴大產品差異化。在眾多過度競爭的中小企業集群中,產品同質化是最主要的競爭表現。政府應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創新平臺。企業是實施創新成果的主體,政府應制定一些優惠政策條件,鼓勵企業參加創新活動,而大學和科研機構是進行科研開發的主體,政府應提供相關的科研經費,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進一步的創新,充分利用高校的課題研究和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成果,促進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相互合作,實現三方的利益互惠。
(3)成立質量檢測中心,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產品的低質量會嚴重影響集群品牌,外部購買商會根據集群品牌來判斷集群內企業產品的質量,造成高質量的企業也只能生產劣質產品,質量出現惡性循環,形成“檸檬市場”。政府應該成立質量檢測中心,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免費質量檢測,定時抽查企業產品質量,規范企業經營行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提升集群產品質量,贏得消費者和購買商的信任,建立集群品牌。
(4)建立創業園區,為個體戶和小企業提供創業平臺。很多中小企業在集群成長階段就直接進入衰退,其中一個原因是集群內的企業很不規范,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個體經營戶。因此,政府有必要在處于成長階段的集群成立創業園區,為大量的個體戶和小企業提供創業平臺,規范經營行為,促使其健康發展。
(1)建立創新保護機制,減少模仿行為。集群內由于小企業模仿成風,導致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利潤空間十分狹小,進行生產低質低價產品,出現惡性循環,影響集群整體聲譽,最終走向衰落。因此,有必要在集群內成立行業協會,制定一些規章和條例,建立創新保護機制,維護創新企業的利益,引導企業自律,減少模仿行為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懲罰不守規則的企業。
(2)組織博覽會,提高集群知名度,創建集群品牌。集群內的企業競爭力強弱主要看整個集群的品牌,而不是單個企業的實力。因此,在企業完善自身的同時,行業協會等機構應努力創建集群品牌,一旦集群形成品牌,大量訂單就會投向該集群,從而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集群內過度競爭的危害,主要從消費者、集群內的企業、整個集群和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四個層面來分析。接著針對企業、政府和行業協會三個主體提出治理集群的相關措施,使集群從過度競爭走向有效競爭。
[1]張文玉.中小企業集群內源性風險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2]張維迎,馬捷.惡性競爭的產權基礎[J].經濟研究,1999(6).
[3]秦海.對中國產業過度競爭的實證分析[J].改革,1996(5).
[4]陳剛.小企業集群模仿過度風險與行業專利保護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5.
[5]仇保興.發展小企業集群要避免的陷阱——過度競爭所導致的“檸檬市場”[J].北京大學學報,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