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英
產后缺乳是婦產科常見疾病,是指產后乳汁甚少或全無,不能滿足嬰兒需要。多發生于產后第2~15天內甚至整個哺乳期。我院近年來采用自擬通乳方治療缺乳40例,臨床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觀察病例共40例,均為我院婦產科門診患者,40例中,年齡20~36歲,平均29歲;初產婦32例,經產婦8例,順產26例,剖腹產14例;病程最短3 d,最長3個月。
1.2 納入標準 ①產后乳汁甚少或全無,不能滿足嬰兒需要。②排除急性乳腺炎、乳腺發育不良等疾病所致的產后缺乳以及乳頭凹陷和乳頭皸裂造成的哺乳困難、乳汁淤積不通。
1.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自擬通乳方進行治療,藥物組成:人參 12 g,黃芪 30 g,茯苓 12 g,白術 12 g,當歸 12 g,白芍 20 g,熟地12 g,炮山甲10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漏蘆10 g,通草10 g,桔梗12 g,甘草6 g。若伴有肝郁氣滯者加柴胡、陳皮、香附、枳殼、白芍以疏肝理氣解郁。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產后缺乳療效評定。治愈:乳汁分泌正常,完全滿足嬰兒食用,其他癥狀完全消失;好轉: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夠喂養嬰兒,其他癥狀明顯改善;未愈:乳汁分泌無改變。
1.5 調攝 ①如有貧血者糾正貧血,②加強營養,食物要富含蛋白質及新鮮蔬菜,③保證充足睡眠及心情舒暢。
在臨床40例患者中,治愈28例,占70%;好轉10例,占25%;無效2例,占5%;總有效率為95%。
現代醫學認為產后缺乳多因產后調理不當,營養不良,乳汁生成減少;或因產后抑郁等不良情緒抑制垂體釋放催乳素,或哺乳方法不當等因素引起乳汁分泌減少。中醫認為本病主要原因為產后失血、脾失健運等致乳汁化源不足;或產后憂思過度、肝失條達等致乳絡停滯不通、乳不得下。從臨床實踐來看氣血虧虛型占產后缺乳的大多數,其他癥型也常常伴有氣血虧虛表現。故臨床施治主要應采取補益氣血,通絡下乳之法。如兼加它癥,可隨證加減。方選通乳方,方中人參、黃芪、云苓、白術、當歸、白芍、熟地健脾益氣,補益氣血,使乳汁生化有源,桔梗、通草理氣宣絡,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蘆通絡下乳,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全方共達益氣養血、下乳通絡之功;若伴有肝郁氣滯者加柴胡、陳皮、香附、枳殼、白芍以疏肝理氣解郁。本方驗之臨床,屢試屢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