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成蓮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主要發生于病情危重、年老體弱和長期臥床或無法站立而長久坐位的患者[1]。但近兩年來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剖宮產患者也時有壓瘡發生,以骶尾部多見。輕則出現皮膚紅、腫、熱或麻木感,重則形成水泡。嚴重影響產婦舒適度和增加感染機會。為此,我們通過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間2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發生壓瘡的原因進行分析,旨在針對病因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防止術后壓瘡再發生,以提高患者術后舒適度和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有369例產婦行剖宮產術,20例骶尾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害,發生率為5.4%。最大年齡42歲,最小年齡16歲,平均年齡28歲。其中體重﹥80 kg 8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3例。患者術后均使用了鎮痛泵鎮痛。術后次日查房,18例患者出現骶尾部皮膚發紅、皮溫稍高、輕微觸痛,經翻身減壓30 min后仍不消退。2例則出現臀溝兩側濕疹樣紅斑、水泡。20例壓瘡患者經積極處理后于出院前均痊愈。
多發生于骶尾部。以皮膚潮紅、腫、熱、麻木或觸痛為主要癥狀,極少數為臀溝兩側出現濕疹樣紅斑、細小水泡。
多發生于體型肥胖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貧血、身體虛弱、對疼痛刺激敏感、耐受力差等產婦;及手術后使用硬膜外腔鎮痛泵(PCEA泵)持續鎮痛的患者[2]。
4.1 術后體位 ①仰臥位:術后去枕平臥6 h,并于切口處放置沙袋壓迫減少滲血,加上導尿管、麻醉導管、輸液管等限制了患者的活動,使局部皮膚受到垂直壓力過久。當皮膚毛細血管承受壓力超過30~35 mm Hg,持續超過2~4 h就可能引起組織不可逆的損害,導致壓瘡發生[1]。另外,體重過重患者,術后在移動或為其更換衛生墊時強行拖、拉,使皮膚受到床單或床上墊巾的逆行阻力摩擦,易損傷皮膚的角質層。皮膚被擦傷后,再受到汗漬、分泌物、血液等的刺激時,也易發生壓瘡。②半坐臥位:患者平臥6 h后取半臥位。在患者取抬高床頭臥位時,身體重心集中于患者骶尾部,加上身體下滑產生的剪切力,使皮膚血液循環障礙,也易導致壓瘡的發生。
4.2 理化因素的刺激 皮膚受潮濕、摩擦、排泄物、分泌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3],一次性墊單的應用,雖然解決了床鋪的污染問題,但由于其透氣性和吸濕性差,使產婦術后局部皮膚處于潮濕的環境中,加上汗液、大小便、血液的刺激作用,酸堿度改變,或產墊皺摺等原因,致皮膚表皮保護能力下降,皮膚組織極容易破損。
4.3 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是導致壓瘡的內因 妊娠水腫、貧血患者,皮膚組織較薄,一旦受壓,缺血缺氧更加嚴重,易導致皮膚破損。
4.4 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2]鎮痛藥物使術后自控鎮痛泵的使用,有效解決了患者術后疼痛問題,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使患者睡眠質量提高。但與此同時,患者主動活動的次數也明顯減少,自我保護能力降低。
4.5 精神因素 部分患者對疼痛較敏感,害怕活動時引起切口疼痛或裂開,加上各種管道的牽制,所以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導致局部受壓過久。
5.1 正確評估易患人群 積極評估易患人群和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如:體型肥胖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貧血、身體虛弱、對疼痛刺激敏感、耐受力差,或使用鎮痛泵的產婦,術后應作為重點監護對象。
5.2 健康教育 術前給孕婦及家屬講解術后翻身的重要性,及如何減少剪切力和壓瘡發生的各種危險因素,取得家屬配合,是預防或減少壓瘡發生的關鍵。指導家屬協助產婦翻身或鼓勵下床活動。及時更換潮濕的會陰墊,保證床鋪清潔、干燥、平整、舒適。可以減少壓瘡發生。
5.3 避免局部長期受壓 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是去除病因,避免局部長期受壓。對剖宮產術后患者最簡單最有效的防護措施就是讓其翻身,盡可能地活動,以減輕局部壓力。術后去枕平臥位6 h,取半臥位后應避免保持一個固定姿勢,以免把壓力和剪切力集中在骶尾部。尿管給予妥善固定,留一定的活動空間,便于患者活動。清醒患者囑其6 h內盡可能活動四肢;病情重者給予協助活動。6 h后即可給予翻身,每2 h翻身一次,也可根據患者需要增加翻身次數。側臥位時為了減輕患者腹部切口疼痛,所取角度不能超過30°,在背部墊一軟枕,使一部分重力壓在軟枕上,另一部分落在臀大肌上,這樣既可減輕骶尾部壓力,又可減少腹部切口張力,減輕切口疼痛,使患者容易接受。鼓勵患者術后24 h即可下床活動。
5.4 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 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翻身或移動患者時忌拖、拉、拽、扯。半臥位時應注意床鋪傾斜角度以小于45°為宜[3],以避免在床鋪之間產生過大的剪切力和摩擦,造成組織內毛細血管供血中斷,使皮膚完整性受損。并配合軟墊或枕墊起,每種臥位持續1~2 h,可相應保證受壓部位的有效血液循環,也可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抬高膝部或用枕頭墊起膝部,防止患者身體下滑導致摩擦力和剪切力增加,從而減小易發部位壓瘡的風險。對已受壓變紅的部位,避免按摩,以免加重皮膚損傷。
5.5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可增強皮膚的抗摩擦力。血液、尿液及便漬均可導致皮膚潮濕或不清潔,及時更換清潔柔軟的會陰墊,用溫濕的毛巾和柔軟干毛巾依次擦拭局部皮膚,動作輕柔,防止擦傷皮膚。
5.6 營養支持治療 低蛋白血癥是壓瘡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患者血漿白蛋白每低于1 g壓瘡的發生將增加3倍[4]。所以,護理應根據患者營養情況和病情需要給予合理營養調護,適當增加膳食中蛋白質,熱量,纖維素,微量元素等。水腫患者應限制水和鈉鹽的攝入,脫水者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近年來,由于術后鎮痛泵的廣泛應用,使患者術后疼痛明顯減輕,舒適度增強。但在緩解術后產婦疼痛的同時,也降低了產婦自我護理的能力,增強了患者角色[2]。因此,術后壓瘡的預防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尤其高危人群術后24 h的護理,是防止壓瘡發生的關鍵。護理人員應加強責任心多巡視,保持患者床鋪的平整、清潔、干燥;固定好各導管。耐心向患者解釋翻身的重要性,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密切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另外,剖宮產手術切口的改進,也有利于產婦自理能力的恢復[5]。術后要充分調動產婦的自理能動性,使產婦能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護理,加速康復進程,從而減少各種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 崔焱.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156-157.
[2] 操靜.石蘭萍,等.預警干預預防普外科住院患者壓瘡的研究.護理學雜志,2005,20(4):15-16.
[3] 鐘秋芬.剖宮產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患者預防壓瘡的護理.中國實用醫藥,2008,23:165-166.
[4] 季玉玲.循癥護理預防術中壓瘡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5,20(4):20-21.
[5] 楊瑞蓮,徐有環.橫切口剖宮產及護理對產婦術后自理能力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5,20(1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