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玲 李海霞 秦林其
檢驗科是醫院重要的臨床醫技科室,檢驗科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接觸大量送檢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標本,工作中可能遇到標本濺散、皮膚破損、手部被銳器刺傷的意外,部分標本還有較強的傳染性。檢驗人員的工作風險日趨增大,使他們成為高度職業感染人群。
1.1 血源性危害 在檢驗科工作中,采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調查研究發現,檢驗人員被針刺傷占第2位[1]。血污染針頭刺傷后HIV的感染概率為0.30%,HBV的感染概率為6.00% ~30.00%,HCV的感染概率為1.80%,梅毒、淋病等病原菌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HBV是檢驗人員面臨傳播危險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
1.2 化學試劑危害 檢驗人員在工作中經常接觸各種化學試劑。如擦拭顯微鏡油鏡時使用的二甲苯,二甲苯屬于低毒類物質,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刺激皮膚引起皮炎。短時間吸入高濃度二甲苯會出現中毒癥狀。血球計數儀使用的溶血劑有氰化鉀成分,雖然含量低,但遇酸會產生劇毒氫氰酸氣體。消毒時使用的“84”消毒液、過氧乙酸等這些試劑和消毒液長期與人接觸,對人的皮膚、黏膜、神經系統、呼吸道都存在一定的損害,甚至致癌。
1.3 物理性危害 檢驗科儀器設備較多,計算機的應用也較廣泛。由此產生的噪音、電磁波和射線都對工作人員的身體造成損傷。比如,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水機的高壓泵工作時產生的噪音可高達70 dB以上,而我國對醫院的環境噪音標準為35 dB,極限值為45 dB,長期噪音可影響精神系統和心血管系統[3]。長時間觀看顯微鏡或操作計算機,會引起視力減退,眼炎及頸椎病。許多檢驗人員都有頸、腰、背部疼痛,視力下降,聽力下降等癥狀。
2.1 加強教育 對檢驗工作人員實施安全教育是減少職業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定期進行消毒隔離及職業防護知識的培訓,建立意外傷害的報告、反饋制度,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為員工注射疫苗。督促,檢查感染性疾病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樹立所有患者均有潛在的血液傳染病危險的觀念。
2.2 重視手部衛生 洗手是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洗手能消除或殺滅手部>90%的細菌[4]。按我國衛生部規范中的“六步法”進行正確洗手,配合使用感應式水龍頭,烘干機,一次性紙巾。工作時戴手套可以減少皮膚與血液接觸,即使被刺針傷害,也可降低感染。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護人員接觸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減少50%以上[5]。手部消毒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用潔芙柔消毒凝膠進行手消毒,能達到Ⅰ類環境消毒標準[6]。但是,離開工作室時應該立即認真洗手,戴手套和快速手消毒不可以代替洗手。
2.3 規范操作程序 嚴格執行技術操作,廢棄標本分類處理。嚴禁實驗室內吃東西、吸煙。在免疫室和細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膠鞋,戴防護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離心機安裝排氣裝置,在離心機停止轉動前,不要打開蓋子,試管蓋要在生物安全柜內開啟,以免逬濺或產生氣溶膠。為避免噪音污染,水機最好在生化儀器停止后開始蓄水,人員盡量遠離噪音源。室內經常開窗通風對流,避免消毒劑和有毒試劑的危害。
2.4 防止銳器損傷 使用后的針頭、吸管、玻片等利器放入銳器盒,禁止雙手回帽,銳器盒滿3/4關閉停用。以防銳器誤傷自己及他人。
增強檢驗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規范標準化的操作程序,采用安全有效的防護措施,是確保檢驗工作人員身心健康,預防職業感染的關鍵。
[1]張玉翠,夏偉,黃海燕,等.針刺傷潛在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齊魯護理雜志,2005,11(9):1289.
[2]陳亮,張敏,繆劍影.醫護人員銳器傷害研究進展與控制對策.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33(3):167.
[3]巢玲,萬穎.檢驗科醫務人員職業危險因素及對策.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4):401-402.
[4]鄭奀梅,蘇京華,邱月香.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管理成效.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7):2652.
[5]李可萍,應英杰,文翠容,等.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措施.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571-573.
[6]龔梅,邢玉斌,應英杰,等.傳染病病區護理人員使用手消毒劑的初步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7):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