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華
仲景《傷寒論》以其藥簡效捷而獨具特點,僅述“腹脹滿”一證條文達30余條,且治法多樣,結合臨床約為八法,探析如下。
本法適用于少陽病證。其23條云“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本證之腹滿由于邪在半表半里,樞機不利。樞機者,少陽肝膽也;肝膽乘脾,脾氣受伐,脾失轉輸,腹滿而生。故治療以小柴胡湯和解樞機、調和肝脾,氣機調暢而腹滿自除。
本法適用于肝膽濕熱,克犯脾胃之痛證。其260條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徽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本證之腹滿由于濕熱相合,郁積于里致肝膽濕熱,失于疏泄條達,侵犯脾胃,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腑氣壅滯而成。故治療以茵陳蒿湯清利肝膽濕熱,令濕熱從二便瀉之,脾胃功能恢復正常,腑氣得通而脹滿自除。
本法適用于無形邪熱郁結之病證。其79條云“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本證之腹滿由于誤用下法,表邪內陷,日久化熱,郁于胸膈而累及胃脘,邪熱入腹而致。故治療以梔子厚樸湯清熱除煩,寬中消滿而腹滿自除。
本法適用于陽明里熱獨盛之病證。其219條云“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本證之腹滿由于陽明熱盛,傷津耗氣。又陽明胃也,胃熱熾盛,胃氣不通而腹滿。故治療以白虎湯清解胃熱,生津益氣,胃氣得通而腹滿自除。
本法適用于陽明燥實內結之病證。其241條云“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本證之腹滿由于使用下法后邪熱未盡,津液未復,飲食不化而成宿食,宿食與燥熱互結,濁氣填塞,結于腹中,腑氣不通而成。故治以大承氣湯峻下熱結,急救存陰,通腑瀉熱,下其燥屎而腹滿自除。又249條云“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本證之腹滿由于吐后傷津,中焦之病邪化燥成實,燥熱之氣不能下達,熱邪內聚于腑,胃腸蘊熱,積滯不通而成。故治以調胃承氣湯瀉熱去實,津液得復,胃氣調和而腹滿自除。
本法適用于脾虛氣滯之病證。其66條云“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本證之腹滿由于發汗太過,損傷脾氣,脾氣虛衰,運輸無權,或生痰濕,使氣機壅滯而成。故治療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健脾益氣,寬中除滿,消補兼施,腹滿自除。又279條云“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本證之腹滿由于誤用下法,損傷脾氣,脾氣郁滯,絡脈瘀阻,脾失運化,胃腸氣機不暢而成。故治療以桂枝加芍藥湯健脾理氣,溫陽和絡而腹滿自除。
本法適用于太陰虛寒之病證。其273條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本證之腹滿由于脾陽受損,運化失職,寒濕停滯,脾失健運,食入不化,胃腸氣機不利而成。故治療以理中丸溫中祛寒,補氣鍵脾,脾陽恢復,水濕得化,氣機通暢而腹滿得除。
本法適用于脾腎兩虛之病證。其371條云“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本證之腹滿由于脾腎陽虛,不能升清化濁,陽虛生內寒,寒凝氣滯,濁陰不化,結于腹中而成。所謂“臟寒生滿病也”。故治以四逆湯溫補脾腎,陽氣得復,氣機通暢,濁陰得化而腹滿自除。
綜上所述,“腹脹滿”這一癥狀伴發于多種疾病之中。在治療中應四診合參,辨證分析,審因論治,合理運用仲景經典之方,如此才能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