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治
1.1 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32歲;病程7 d~15年。就診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活動功能受限。約1/3患者腰痛并伴有放射性下肢痛。
1.2 診斷依據 ①多見于青壯年。②腰部酸脹疼痛,乏力,范圍廣泛但又講不清楚,充分休息癥狀亦不能完全緩解,難以長時間維持一種姿勢。③勞累及陰雨天加重。④絕大多數患者可于第三腰椎橫突部位觸及壓痛點或硬結/條索狀手感(對診斷很有幫助)。⑤下肢腱反射,感覺,肌力均正常,直腿抬高試驗(-)。⑥排除了其他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彈撥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站在患側,平第三腰椎橫突向兩側腰肌的外緣探尋,當找到壓痛點,用拇指向前內方按壓,如遇硬結或條索狀的手感后,即作拇指重疊垂直于他們的上下或左右方向彈撥。彈撥時著力點可有麻、痛、酸脹感,局部疼痛消失,索狀物觸及不明顯時,即可停止彈撥手法。彈撥手法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同時配以按揉,理筋手法。隔日一次,
1.3.2 中藥離子導入 取威靈仙30 g,丹參15 g,水煎2次,濃縮成500 ml,同時取適量藥液加等量老陳醋做直流電離子導入。每天一次。
1.4 療效標準 ①痊愈:腰腿痛癥狀消失,腰椎活動達正常范圍。②好轉:癥狀基本消失,腰椎活動仍有小范圍受限。③無效:癥狀無明顯減輕,稍有勞累或姿勢不當即有不適感。
1.5 治療效果 所治100例患者中,痊愈91例,好轉7例,無效2例。痊愈患者中最少治療1次,最多治療12次;無效2例均外地來濮陽打工人員,治療一次后即返鄉,未再來診治,效果不佳。痊愈的91例患者,均隨訪5年,無一例癥狀復發。
1.6 典型病例 患者男,28歲,2007年5月初診。自訴腰腿痛病已犯2個月,先后到省內外多家醫院,均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給予腰椎牽引,外用及內服藥物治療,效果差。(具體藥物不詳)轉來我院后診斷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遂采用彈撥手法4次;中藥離子導入7次治愈。隨訪5年無復發。
2.1 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動的中心,又是腰椎生理前凸最突出的部位,成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活動的樞紐,所以其兩側橫突端所受牽拉的應力最大。再則,由于第三腰椎橫突特別長,頂端有眾多腰部肌群附著(腰方肌、橫突間肌、橫突棘肌、骶棘肌、胸腰筋膜深層等肌肉、筋膜、韌帶組織),腰部任何方向的運動,均使其橫突頂端承受反復牽拉和磨動,致傷的機會倍增。常伴有的局部變性鈣化,致使病情長期遷延不愈。反復損傷后,局部疤痕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粘連或肌肉痙攣等不良因素都可刺激和壓迫脊神經后支和外側支,從而通過神經的反射產生腰痛和放射性的下肢痛。如果對此不甚了解,誤診的可能是存在的。因此,這一疾病也越來越多地被廣大醫生所關注,而不再簡單地將其歸為腰肌勞損一癥。
2.2 拇指彈撥手法可直接消除粘連及疤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痙攣分離粘連組織,從而解除神經的壓迫而達到治療目的;《藥品華義》稱:“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統十二經絡。主治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亦能軟堅”。《明理論》有:“丹參一物,而有四物之功。是活血化淤的要藥”。通過直流電離子導入,上訴兩種藥物順利到達受累部位,最大限度地活血化瘀,使氣血得到調養而通暢。充分作用于損傷鈣化組織,起到很好的消退無菌炎癥和修復作用,從而解除疼痛。彈撥手法與中藥離子導入二者合用,可謂標本兼治,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遠期療效確切。
2.3 彈撥手法簡易可行,但彈撥強度使用不當時,可能引起心跳、呼吸的突然變化,特別是老年患者、對疼痛敏感的患者,更易發生意外。因此,彈撥強度應以患者耐受為度,施術時切不可急于求成。另外,我們發現,治療越早的患者,療效越顯著,復發率越低。平時注意及時糾正不良姿勢、加強腰背肌力量的鍛煉,在鞏固遠期療效,防止病情反復上,十分重要。
2.4 此種治療方法操作易學,取材簡單,對設備要求不高,便于基層醫院開展。
[1]陳忠良,等.推拿治療學.上海中醫學院,2005.
[2]翁維健,等.中藥應用鑒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3]李世文,康滿珍,等.老藥新用途.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