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科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名貝耳麻痹或面神經炎,該病是由于莖乳孔內面神經發生非特異性炎癥所造成的周圍性面癱[1]。該病在每年的冬春季或秋冬季當氣溫發生驟變時其發病率較高,倘若得不到及時救治,患者可能遺留面神經痙攣、面部肌肉聯帶運動以及面癱等多種后遺癥,給患者的身體及心理上均帶來巨大的痛苦,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間對62例面神經麻痹患者同時應用針灸與中藥內服并聯合開展面肌功能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間共收治62例面神經麻痹患者,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齡14~66歲,平均為(34.5±6.9)歲;病程1~5 d,平均為(2.5±1.5)d。
1.2 診斷標準 本組全部患者均符合第三版《神經病學》中關于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診斷標準,同時將腦血管病、顱內感染、顱腦外傷以及腦腫瘤等并發的面神經麻痹患者予以排除。
1.3 治療方法 本組全部患者均同時應用針灸與中藥內服并聯合開展面肌功能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包括:①針灸治療:在發病后應盡早進行針灸治療,每次在下述穴位中選擇5~6個穴實施針刺:地倉穴、四白穴、頰車穴、攢竹穴、陽白穴、風池穴、翳風穴、絲竹空穴、大椎穴、牽正穴、下關穴、合谷穴、太陽穴等,地倉透頰車,在早期開始時采用瀉法,7 d后采用補法,同時使用G6805型電針儀實施穴位刺激,通過提高針感來增強療效,每次留針20 min~0.5 h,按照患者的耐受狀況而定。且可以在頰車穴、大椎穴及陽白穴等處再進行拔火罐以提高祛風通絡之效,隔日針灸1次,1個療程針灸10次,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需休息7 d再治療下1個療程,通常治療1~2個療程。②中藥牽正散治療:采用牽正散作為主方,其組成為:白附子 10 g,防風 10 g,白芷 10 g,僵蠶 10 g,川芎 10 g,天麻10 g,當歸10 g,半夏9 g,全蟲6 g,甘草6 g,同時注意隨癥加減。③康復訓練:在患病早期即開始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包括:通過一手對健側面部肌肉進行固定,確?;紓让娌考∪庠谧畲蟪潭壬献鲩]目、鼓腮、示齒、吹哨、皺眉以及抬額等動作,30 min/次,2次/d,然后再給予患側面部濕熱敷處理。
1.4 療效評定標準[2]面部外觀顯示雙側對稱,口角不偏斜,閉眼緊,未見聯帶運動以及面肌痙攣表現者為痊愈;面部在靜止時外觀無異常,在運動時顯示輕微不對稱者為顯效;患者經治療后上述癥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運動障礙,面部外觀不對稱者為有效;上述癥狀未見改善或僅見輕微改善者為無效。
2.1 治療結果 經治療后,本組患者39例痊愈,痊愈率為62.9%,14例為顯效,顯效率為22.6%,8例有效,有效率為12.9%,1例無效者,總有效率達98.4%。
2.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5歲,工人,發生口眼歪斜2 d后來院就診,主要表現為右側眼瞼不能完全閉合,其右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與抬額,口角偏于左側,右側不能鼓腮,進食口角出現夾食以及右耳后疼痛癥狀。顱腦CT平掃結果正常,診斷為右側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采用上述療法實施治療,經一個療程治療后病情痊愈。
中醫理論認為,面神經麻痹之病因病機為蒸汽揆敘,致外邪乘虛而侵襲面部筋脈,患者筋脈緩縱小收、氣血阻滯,而發生患側面部筋脈張弛[3]。針對面神經麻痹疾病,傳統中醫理論主張不宜在早期行針灸治療,但是現代研究結果顯示面神經麻痹在早期應開展針灸治療,能夠起到疏經通絡、祛風明目之功效[4]。電針能夠提高針感,增加癱瘓肌肉的興奮性。以往的傳統療法并未重視患者對于功能恢復的主動性。有文獻資料顯示不開展系統的功能康復訓練,而僅僅通過中藥與恢復期針灸進行治療,其療效并不理想,而且錯過了神經恢復的做理想時機[5]。而采取綜合療法,在急性期通過電針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加快面部血液循環,降低面神經水腫程度,并借助中藥的補氣祛風通絡兼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得病邪得去、正氣得復。綜上所述,針刺配合中藥康復療法訓練在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方面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該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郭惠宏.透穴淺刺為主配合TDP照射治療面神經麻痹58例療效分析.吉林醫學,2011,26(32):68-69.
[2]郭上士,馬天珍.密集型電針配火罐TDP熱療治療面神經麻痹療效觀察.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3(25):36-37.
[3]潘宇,李崖雪.針灸配合牽正散加味治療面神經麻痹38例臨床體會.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19(6):767-768.
[4]郭琨.甘露醇加激素莖乳孔周圍封閉治療面神經麻痹20例.解放軍醫藥雜志,2011,17(4):80-81.
[5]楊盛瓊.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神經麻痹100例療效觀察及護理.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14(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