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李洪濤
癌性空洞周圍型肺癌影像學鑒別診斷的難點。為提高對本病的診斷水平,筆者搜集我院近9年來CT誤診結核的手術病理證實的大空洞周圍型肺癌6例,回顧性分析如下。
1.1 選擇病例標準
1.1.1 胸部螺旋CT平掃+增強肺內大空洞征象,直徑大于4.0 cm,無肺內、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胸膜和遠處轉移;
1.1.2 病灶圖像清晰,無偽影;
1.1.3 手術病理結果證實。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齡39~73歲,平均57.7歲。臨床癥狀有咳漱、咳痰者6例,濃痰者1例,痰中帶血者5例。病理診斷鱗癌5例,腺癌1例。病灶發生于右肺上葉3例,右肺下葉2例,左肺上葉1例,右肺上葉大空洞并左肺侵潤性病灶2例。
1.2 掃描方法 采用平躺臥位,上舉雙臂放在頭上,憋氣時盡量保持在同一呼吸相(當患者體弱或呼吸困難時,可采用平靜口式呼吸),先掃描自胸廓入口上至劍突下水平定位像,在定位像中從肺尖部至肺底部做掃描計劃,出床式掃描。平掃后增強掃描。再進行影像重建。
1.3 掃描機型和參數 采用GE16排螺旋CT機,選擇螺旋CT 橫斷位掃描方式,層厚7 mm,螺距 1.5,120KV,90 mA,1s。肺窗照像使用窗寬1000,窗位700;縱隔照像窗寬500,窗位40。
2.1 結果 6例肺內只有大空洞,直徑大于4.0 cm,無肺內、肺門及縱隔淋巴結、遠處轉移者,誤診肺結核的CT征象。
2.2 CT征象 直徑大于4.0 cm薄壁空洞,內邊緣光整,空洞周邊模糊有侵潤性病灶4例,對肺有侵潤性病灶2例,有淺液平面1例,所有病例病灶均無分葉、毛刺及胸膜凹陷征,空洞內側支氣管壁模糊增厚、血管增粗模糊及周圍有侵潤灶。
3.1 CT掃描 CT掃面是觀察病灶密度、形態、內部結構、界面和鄰近改變的最佳影像手段,腫瘤的生長方式不同,周圍型肺癌CT形態特征復雜而多樣。發生于上葉前段、中葉或下葉基底段的腫塊多為肺癌;周圍型肺癌病灶形態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較常見深或淺分葉,在分葉之間可見血管影像;灶內小空泡征或空氣支氣管征或空洞(偏心性厚壁空洞,內壁凹凸不平,癌性空洞直徑多數大于4.0 cm,炎性空洞直徑多數小于3.0 cm);病灶邊界不清楚毛糙有粗細不一短毛刺;胸膜凹陷征是腫瘤與胸膜之間的線形或三角形影像,在胸膜陷入的部位結節可形成明顯的凹陷。有的腫瘤周圍的肺動脈或靜脈分支向腫瘤集中,可到達腫瘤邊緣或與腫瘤相連。肺癌增強后的CT值比平掃CT值要增加20 hU以上,甚至可可增加數十HU,但一般小于15HU。在CT強化的形態上,肺癌多表現為完全強化。在動態CT增強掃描檢查中,肺癌的時間-密度曲線呈逐漸上升的形態。以上征象都提示為惡性特征[1]。本組病例病灶均無上述典型征象,回顧性觀察分析所有病例病灶均有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此征象我們應重視。小空泡征和毛刺征為腺癌、空洞為鱗癌多見※,本組6例中5病例為鱗癌可以證實。分析上述征象所形成的病理基礎:①空洞征常為鱗癌易引起缺血壞死所致。②支氣管血管集束征為癌組織向外沿著支氣管、血管束及小葉間隔侵潤,稱支氣管血管集束征,這種征象多見于周圍型肺癌。
3.2 鑒別診斷 ①空洞型肺結核:病變好發于兩肺上葉肺尖部及下葉背段,表現為肺段或肺葉高密度陰影,其內可見一個或多個空洞,空洞周圍有較多的索條狀致密影,鈣化多見,肺紋理粗亂扭曲,可見支氣管擴張征象,空洞壁薄,內壁光整,周圍有衛星灶,內無液平面或有淺液平面,病灶與同側肺門之間有纖維索條影時肺門影上移。縱隔向患側移位,常伴明顯的胸膜增厚及相應部位的胸廓塌陷。患者有結核中毒癥狀,痰檢多找到抗酸桿菌。②肺膿腫:病變早期表現為較大高密度陰影,多累及一個肺段或兩個肺段相連部分。肺窗上病灶胸膜側密度高而均勻,肺門側密度多較淡且不均勻,病灶臨近葉間胸膜處邊緣清楚銳利,其余邊緣模糊。縱隔窗內可見空氣支氣管征。病灶壞死液化呈低密度,壞死物經支氣管排出后形成空洞,新形成的空洞內壁多不規則,空洞壁厚、內有大液平面、周圍大片狀侵潤性病灶,患者寒戰高熱、咳大量濃痰等,慢性肺膿腫洞壁增厚,內壁清楚,但一般不規則或形成多房空洞。增強檢查病灶內未壞死部分不同程度的強化,而壞死區不強化,慢性肺膿腫周圍可見較廣泛纖維條索影及胸膜增厚,支氣管走行不規則,可見支氣管擴張及肺氣腫表現。有些患者在肺膿腫同側的肺門或/和縱隔可見淋巴結腫大,可與肺癌鑒別。③曲霉菌肺炎:曲球菌在CT上通常表現為薄壁空洞或空腔內的孤立球形灶,邊緣光滑銳利,大小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通常可見空氣半月征。曲菌球呈軟組織密度,有時可見鈣化,增強檢查無增強。空洞內可見曲霉球菌,內壁光整,無支氣管血管集束征[2-4]。
螺旋CT橫斷面平掃肺內發現直徑大于4.0 cm空洞性病灶(6例空洞性病灶,直徑大于4.0 cm,并有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應考慮惡性空洞,但未引起重視),無論空洞壁厚薄、周圍或余肺葉有無侵潤病灶,即作病灶薄層掃描,仔細尋找有無上述惡性征象,再結合臨床資料。若對肺有侵潤性病灶或空洞周圍侵潤性病灶,則先作痰檢和痰細胞學等檢查;若抗炎或抗結核治療等對癥處理中,仍無吸收跡象,應考慮惡性空洞,尤其是55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男性患者;有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可能誘發癌腫;長期接觸物理化學致癌因子,如煤焦油、瀝青、石棉、放射性物質鈾、鐳等,及某些有色金屬和石油、煤等燃燒后的大氣污染等;臨床上有咳血痰癥狀者,及時痰檢和痰細胞學等檢查,必不可少[5]。肺內直徑大于4.0 cm以上空洞,并有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應想到惡性空洞,考慮周圍型肺癌[6]。
[1]黃瑤,石木蘭,王爽,王勇.肺低分化癌的影像學表現.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419.
[2]儲成風,劉萬花,高廣如.周圍型肺癌X線動態觀察(附14例分析).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695.
[3]李果珍.第1版.臨床CT診斷學,1994:329.
[4]吳恩惠.醫學影像診斷學.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121.
[5]榮獨山.X線診斷學(胸部).第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2:139.
[6]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