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輝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導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穩定型心絞痛(UA),其中AMI又分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1]。ACS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斑塊的存在,繼而發生了痙攣、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臨床患者表現為典型的胸痛、急性的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ACS是內科常見病,起病急、變化快、病情危重,及時有效的治療配合護理服務能有效地緩解病情,降低病死率[2]。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74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ACS患者74例,全部患者入院后依據臨床癥狀,血清酶學檢查及心電圖典型的改變確診。其中男46例,女28例,男女之比為1.64∶1;年齡43~82歲,平均59.3歲;STEMI23例,NSTEMI6例,UA45例;從發病至接受治療時間為30 min~18 h,平均3.8 h。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據具體病情給予吸氧、鎮靜、擴管、擴冠、營養心肌改善心肌供血,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和護理人員專業的精心護理。
74例患者經合理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其中61例癥狀、體征及心電圖結果明顯好轉,占82.4%;7例經溶栓治療后好轉,占9.5%;6例患者經治療后癥狀、體征及心電圖無改善,轉院繼續治療,占8.1%。
3.1 入院病情評估護理人員應經過系統而專業的培訓,掌握ACS的病因、危險因素、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診斷和治療方法等專科理論知識和技術。患者入院后迅速準確的根據病史、危險因素、癥狀、心電圖等綜合評估病情[3]。根據病情給予相應處理。
3.2 迅速執行搶救流程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吸氧,告知醫生,對病情危重患者立即轉送至重癥監護病房。囑患者絕對臥床,謝絕家屬探視,保持病房安靜。持續低流量吸氧,持續心電、血壓、血氧監測,做好相關記錄。及早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根據具體病情給予鎮靜、止痛、擴血管、擴冠、抗心律失常、糾正心衰等藥物,完善心肌酶學檢查等。密切觀察心電監護的變化,包括心電圖的波形、頻率、節律、ST段的改變等,對于惡性心律失常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隨時準備好抗心律失常藥物,一旦出現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則立即徒手心肺復蘇或電除顫,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4]。
3.3 用藥護理ACS患者在監護期間,用藥種類多,用藥途徑多,尤其是在應用擴冠和溶栓藥物時劑量要求精確[5]。在靜脈滴注硝酸甘油要注意觀察血壓變化,從基礎量給起,根據病情5~30 min重復測量血壓,應用溶栓藥物時,要求在急性心肌梗死6 h之內、心電圖STT段抬高,未出現病理性Q波時開始溶栓[6]。遵醫囑劑量給予尿激酶,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皮膚黏膜出血、便血等出血傾向,監測激活的全凝血酶原時間(ACT),注意按時復查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檢查等,一旦出血,應立即緊急處置。
3.4 操作護理護理人員在靜脈留置針、測量血壓、取血等操作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用力過猛損傷毛細血管,保證垂直進針、拔針,減少組織損傷。注射完畢,不用干棉簽按壓,以免人為因素造成損傷,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3.5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對患者解釋,向其介紹病房內的環境、主治醫師和主管護士,以及ACS的基本知識包括癥狀、治療方法,預后等,詳細解釋患者應用藥物的必要性和相關治療效果,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克服其不良心理,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3.6 生活護理患者因ACS急性期,要求絕對臥床,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在此期間護士應協助患者日常活動包括洗臉、上廁所、翻身、吃飯等,在生活中給予支持和幫助。ACS患者飲食宜清淡,應給與易消化、低脂、高維生素、高營養的流食,必須滿足每日的熱量和營養需求,可采用多餐少食,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改為半流質直至正常飲食。改善生活方式,戒煙酒,注意休息。
[1]張玉蘭.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護理.家庭護士,2008,6(1):157.
[2]熊莉娟.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5,19(12):2541-2543.
[3]趙淑娥,謝雪玲,秦淑輝,等.急性心肌梗死60例發病誘因分析及護理對策.河北醫藥,2001,23(3):3.
[4]方菊花,李傳慧.專科護士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護理干預.亞太傳統醫藥,2007,3(9):72-73.
[5]張雪梅,高浪麗,胡雪.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護理對策.華西醫學,2008,23(2):357.
[6]李華.7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護理體會.護理研究,2010,17(2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