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作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的糖尿病,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原因在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以及肥胖發生率的增加。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確診的已達4000萬,其遞增的速度為每年100萬人。高血糖為臨床的主要標志,多尿、多飲、多食以及消瘦等是其常見反映癥狀。若不能有效的治療糖尿病,身體多系統將受到嚴重的損害。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多數醫生認為,發生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多種綜合因素導致的。糖尿病足、并發冠心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腎病等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這些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與糖尿病的輕重程度似無明顯關系。為此,對糖尿病慢性病發癥我們應該采取早觀察、早發現、早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這是十分重要的。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糖尿病患者65例,其中,35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其中18例腦血管意外、7例合并冠心病、8例視網膜病例、10例糖尿病合并腎病、22例合并末梢神經炎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
1.2 方法 護理計劃及護理措施,根據個患者血糖水平和并發癥不同而制定,為了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還要給予糖尿病知識健康宣教。
2.1 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腎病觀察要注意觀察有無尿毒癥的早期表現,如磕睡、神志是否疲倦、頭痛、煩躁不安、精神恍惚、失眠嚴重等癥狀,是否長時間惡心、飯后嘔吐、腹痛和腹瀉、飯量少并且不規律等癥狀。
2.2 為了解病情發展情況,可以對血壓進行觀察,通常Ⅲ期糖尿病腎病初期,在運動后血壓升高,糖尿病Ⅳ、V期持續升高。根據臨床表現,50%的糖尿病患者有腎病合并高血壓的癥狀,糖尿病腎病防治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對血壓進行監測和控制。
2.3 水腫、尿量及尿蛋白的觀察及護理應觀察水腫程度,分布的部位及消長情況。每周測2~3次并記錄。
2.4 冠心病患者常常無疼痛感是因為其神經病變,且因微血管病變,糖尿病發生心肌梗死的后果不好。患者心電圖的變化應該予以嚴密觀察。
2.5 外周血管病變患者是否四肢出現發冷,下肢在行走時是否疼痛,休息之后便有所好轉。在行走中下肢是否又出現疼痛。
2.6 神經病變觀察患者有無肢麻木感,自發性頭痛,有螞蟻爬過等異常感覺,腹痛、腹瀉,是否胃癱、尿失禁或尿潴留、陽萎等。
3.1 一般護理
3.1.1 要保持病房內安靜整潔,清新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平整清潔的床鋪,并且干燥。
3.1.2 在生活上關心、鼓勵患者他們,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自我保健要加強,積極配合治療。
3.1.3 皮膚要做好護理,避免皮膚破潰造成感染。協助臥床患者更換體位,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每周1~2次用溫水擦浴全身。
3.1.4 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動物脂肪要少吃,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以降低膽固醇,從而延緩病情的進展;戒煙、戒酒,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得到降低。
3.1.5 應合理飲食,遵醫囑按時用藥,血糖要嚴格控制。
3.1.6 對伴有高血壓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血管病變可以得到減輕。
3.2 糖尿病腎病的護理 ①高血壓的控制。應把血壓控制在125/7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血壓變化予以密切觀察并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②飲食的護理。降低蛋白尿可飲食低蛋白食物,胰島素抵抗得到減輕,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代謝得到改善。同時給予適量必需維生素、氨基酸、纖維素等以保證足夠的能量。③水腫皮膚的護理要加強。損傷、壓瘡、感染的發生要預防。肢體適當抬高,加快靜脈回流以減輕水腫。盡量避免肌肉或皮下注射,以免吸收不良。透析者做好動靜脈造瘺管的護理[1]。
3.3 神經病變的護理。應用營養神經藥物如維生素B、彌可保等及予凱時、血栓通、金納多等藥物改善微循環。明顯疼痛的時候,應該適當給予止痛藥或理療、針灸、按摩等康復治療措施。安慰患者,心理指導要做好,協助生活護理,提高生活的質量。
糖尿病是血管病也是內分泌病,糖尿病治療的根本目標是降壓和降糖。積極降低血壓水平,預防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是重要的治療與護理措施,有利于預防血管疾病,降糖治療應本著平穩漸進的原則。
[1]劉繼瓊,等.78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3):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