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華 高麗英 田園園 許新強 張斌
嬰幼兒顱骨乒乓球樣骨折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屬于青枝骨折的一種,其特征是顱骨凹陷但骨皮質連接完好,無明顯的骨折線,由于嬰幼兒年齡小,手術危險性較大,多數家屬不易接受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又易引起并發癥,骨折畸形愈合[1]。故尋找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達到骨折早期復位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994~2011年,我院采用胎頭吸引器吸引治療嬰幼兒顱骨乒乓球樣骨折52例,臨床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齡3 d~3歲,平均1.1歲。受傷機制:產傷5例,跌倒傷35例,高處墜落傷12例。CT示枕頂骨凹陷26例,額骨凹陷16例,顳頂骨凹陷10例。52例患兒傷后均無神經功能受損癥狀,肢體活動正常。
1.2 病例選擇標準 骨折復位前檢查頭顱CT及X-線頭顱攝片檢查均為單純性顱骨凹陷骨折,均無顱內血腫及腦挫裂傷發生,凹陷骨折處皮膚組織完好無損,骨折凹陷面積在4×5 cm2之內,深度0.5~1 cm,術前檢查患兒凝血功能正常。
1.3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一周內,治療前檢查頭顱CT及X線顱骨攝骨折凹陷處切線位片,血常規檢查及凝血檢查。將患兒顱骨骨折處頭發剃凈,面積大于骨折凹陷面積,將患兒平臥于硬板床上,頭偏向一側,患側朝上,將骨折處頭皮用0.5%碘伏消毒二遍,干燥后,將胎頭吸引器罩于患兒顱骨骨折處,使骨折面積中心正對于胎頭吸引器罩中心,然后胎吸引器連接管與負壓吸引器連接管相連,接通電源,打開負壓吸引器開關,腳控制負壓吸引器腳踏板,緩慢加壓使負壓吸引器壓力逐漸上升至0.06~0.08 mpa持續0.5~1 min,夾閉胎頭吸引器與負壓吸引器連接通路,去除胎頭吸引器罩,觀察骨折復位情況,用手觸摸骨折邊沿是否平整,若不滿意,可重復1~2次。成功后,住院觀察3~7 d,補液常規應用止血劑,若有病情變化,隨時復查頭顱CT及X線片,否則,第2天常規復查CT及X線攝片。
本組52例顱骨凹陷骨折的患兒1次吸引成功的33例,2次吸引成功的11例,3次吸引成功的4例,有4例骨折復位不滿意,其中2例手術復位,另2例家屬不愿意手術治療給與保守治療出院,吸引后52例患兒顱骨骨折凹陷處頭皮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點,合并帽狀腱膜下血腫5例,并發休克3例,經補液搶救休克而改善,住院觀察3~7 d,復查CT,其中有2例骨折復位后發現硬膜下血腫,1例保守治療后恢復良好,另1例手術清除血腫獲治愈,無發現硬膜外血腫發生,其余患兒隨訪一月,均無明顯并發癥發生,骨折處頭皮良好,骨折愈合良好。
4.1 小兒顱骨特點 ①嬰幼兒顱骨較薄而柔軟,骨化尚不完全,故硬度小而彈性大,受外力作用易變形凹陷但骨皮質連接尚完好,另外嬰兒在出生時,由于頭部抵在骨盆隆突上,或難產時錢夾擠壓等外力作用時,易造成顱骨嚴重變形而發生凹陷性骨折,而骨皮質相連導致乒乓球樣骨折。本組有5例由于產傷而發生顱骨凹陷性骨折。1歲左右的幼兒,由于剛學會行走,摔傷或墜床機會大,易引起顱骨骨板嚴重的變形而凹陷。由于上述嬰幼兒顱骨生理特點,借助負壓吸引力量可將凹陷的骨折吸起而復位。②小兒生長期的顱骨與硬膜的骨膜層結合緊密,顱骨與硬膜不易分離,硬膜外腔尚無形成,此期,嬰幼兒顱骨凹陷行骨折并發硬膜外血腫的可能性很小,本組吸引后無一例發生硬膜外血腫證實該點。而在吸引復位的過程中,由于復位時顱骨的反彈損傷橋靜脈有可能并發硬膜下血腫,本組有2例復位后發生硬膜下血腫,1例改手術治療,1例保守治療獲愈合。③有些觀點認為:嬰幼兒顱骨凹陷性骨折,隨著兒童生長發育,凹陷骨折可能自行復位,無需手術治療。我們認為可能有一部分自行復位,但自行復位的過程時間較長,腦組織長期受壓,而腦組織發育較顱骨生長快,此時,腦組織長期受壓,變性壞死,甚至形成軟化灶,腦發育不全,易誘發患兒癲癇發生,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因此,我們主張早期復位對患兒的生長是有利的,可以減少因凹陷骨折所帶來的遠期并發癥的發生。傳統的嬰幼兒顱骨兵乓球樣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顱骨鉆孔撬撥,將凹陷骨折處復位,而作者認為手術治療給患兒帶來一定的風險性,尤其對患兒來說,有時手術對患兒的損傷可能比原發損傷所造成的危害更厲害,如:手術時麻醉、出血風險等,況且手術治療家屬多不易接受。住院費用高,而本方法既克服了因手術帶給患兒的風險,又克服了由于非手術治療療程長,腦組織長期受壓,腦發育不良造成腦繼發性損傷之不足,該方法又可盡早地使凹陷骨折復位,解除腦組織受壓,從而使患兒的腦發育影響較小,家屬容易接受,更何況費用低,住院時間短,操作簡單。
4.2 患兒顱骨復位后注意事項 ①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若患兒出現頭痛、頻繁嘔吐、嗜睡、行走不便、甚至神志不清等,要及時復查頭顱CT以免復位后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②觀察頭皮局部情況,復位時,由于對頭皮局部的血管牽拉作用,易形成頭皮下多處出血點、紅腫及帽狀腱膜下血腫發生,若形成血腫可穿刺引流。③嚴密觀察患兒的皮膚顏色,四肢末梢循環,尿量、血壓及血常規檢查,嚴防休克發生,由于小兒血容量相對較少。對失血的代償能力差,顱骨凹陷骨折復位后,即使是少量的出血,如頭皮下或帽狀腱膜下血腫,亦可導致失血性休克,在治療過程中,應重視血容量補充,本組見3例吸引后發生失血性休克的患兒,均經補液休克糾正。④復位后常規應用止血劑,以免頭皮或帽狀腱膜下血腫及顱內血腫發生。
4.3 治療方法的優點 ①不需全麻及手術治療,減少因手術帶來的風險,增加了安全性。②經濟實惠,所需設備簡單,便于掌握及在基層醫院開展推廣應用。③本方法可盡快使骨折凹陷的顱骨復位,盡早解除腦組織受壓從而不影響小兒腦發育,易被家屬接受。該方法技術開展的例數還少,遠期療效還待與臨床證實,但不失為治療小兒顱骨乒乓球樣骨折的好方法。
[1]孟少華,張強,高麗英.胎頭吸引器吸引治療小兒顱骨乒乓球樣骨折.中醫正骨,2003,1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