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飛 周玉寶 劉謙民
腦出血患者發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而高血壓是腦出血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本文總結分析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接診的腦出血患者155例臨床資料,探討腦出血患者發病時血壓水平與其病情及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155例患者中,男97例,女58例,年齡35~77歲,平均61.6歲。有高血壓病史者120例。患者發病至就診時間15 min~6 h。就診后即應用電子血壓監測儀連續監測肱動脈血壓,排除影響血壓的因素如躁動、嘔吐、膀胱充盈等,并未降壓、脫水等治療,記錄血壓。按WHO-ISH高血壓分級標準,將155例患者分為正常血壓組(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輕中度高血壓組(140 mm Hg≤收縮壓<180 mm Hg和/或90 mm Hg≤舒張壓<110 mm Hg)、重度高血壓組(收縮壓≥180 mm Hg和/或舒張壓≥110 mm Hg)三組。根據GCS評分高低將患者分為重癥組(GCS在3~8分)及輕中癥組(GCS在9~15分)。排除有影響血壓的合并癥,如心衰、消化道大出血等患者。死亡原因均為腦功能衰竭,死亡時間發病后2周內,排除顱外因素所致死亡患者。
1.2 影像學資料 所有患者行頭顱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其中基底節區出血107例,腦葉出血19例,小腦出血8例,腦干出血9例,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出血12例。血腫量:基底節區和腦葉出血15~120 ml,小腦出血8~35 ml。
2.1 正常血壓組共有患者27例,輕中度高血壓組共有患者68例,重度高血壓組共有患者60例。血壓增高患者共128例,占82.58%。
2.2 血壓與意識狀況關系 正常血壓組有重癥患者8例,輕中度高血壓組有重癥患者68例,重度高血壓組有重癥患者60例,三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
2.3 血壓與預后的關系 正常血壓組死亡3例,輕中度高血壓組死亡20例,重度高血壓組死亡28例,三組死亡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眾多研究已證實高血壓病是腦出血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70%腦出血患者高血壓病史,90%的急性腦出血患者有高血壓。研究表明,腦出血發病后大多伴有血壓增高,動態觀察發現,血壓以發病后首次血壓最高,在以后1~6 d內逐漸下降至正常或發病前水平,以24 h內下降最為明顯,7~14 d基本處于平穩狀態[1],血壓升高存在一過性升高的變化規律,而臨床上大多缺少腦出血患者發病前的血壓資料,而血壓升高與是否有高血壓病史無明顯關系。血壓升高是腦出血后一個臨床現象,它是腦出血的原因還是結果尚不明確。腦出血后高血壓的機制尚無統一認識,其主要機制有:①機體自身調節機制,腦出血后多有顱內壓增高,由于Cushing反應使血壓代償性升高。②腦內調節自主神經活性的特定區域組織受壓、破壞[2]。③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釋放增加。④其他,如躁動、疼痛、抽搐、尿潴留等亦可引起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以往文獻報道多以患者入院時血壓為標準,我們認為患者發病就診后經急診初步急救治療、檢查到住院仍有一段時間,患者的病情可能有進一步的變化,血壓亦受病情變化及治療,特別是脫水、降壓治療而變化。我們觀察到有些患者從就診到入院的血壓變化比較明顯,亦有患者未及住院已呼吸、循環衰竭,血壓迅速下降,很快死亡。我們以患者就診時血壓為標準,并排除腦出血以外各種因素對血壓的影響,更能夠準確的反應血壓與腦出血本身的關系。至于在健側還是偏癱側肢體測量血壓,我們觀察二者無統計學差異。本組結果表明:有80.58%的腦出血患者發病時血壓增高。血壓越高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因此,我們認為腦出血發病后血壓水平與病情及預后密切相關,可作為評價病情及預后的指標之一。
有效控制高血壓可明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已得到證實。而腦出血后高血壓如何處理尚無統一標準。多數學者認為腦出血后血壓適度升高是對顱內高壓、腦缺血的代償反應,對腦組織有保護作用。腦出血后高血壓大多在1周左右能夠自然恢復,與是否行抗高血壓治療無關[3],血壓的下降是顱內壓降低、腦功能恢復的結果,所以,不宜過早、過度降壓。另有研究表明,腦出血后血壓持續增高可導致血腫增大[4]及加重腦水腫,理論上說降低血壓可以減少出血,減輕腦水腫,及減少腦梗死出血性轉化,有研究表明[5],早期強化降壓治療可以降低血腫擴大的發生率,改善預后。綜合利弊,我們認為,在嚴密監護下將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80 mm Hg、舒張壓<110 mm Hg是適宜的,這樣既可維持合適的腦血流,亦可減少繼續出血。
[1]王秀娟,田桂玲.腦卒中急性期血壓變化規律.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6,12(4):523-525.
[2]Qureshi A.Acute hypery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pathophysioiogy and management.Circulation,2008,118:176-187.
[3]陳乃祥,崔榮華.中風急性期血壓變化過程的臨床分析.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5,12(5):280.
[4]陳勝海.腦出血急性期血壓水平與繼續出血及預后的關系.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1,19(5):529-531.
[5]宋維根,鐘建國,肖佩榮,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早期強化降壓對血腫擴大的影響.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23(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