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增
泌尿系結石是泌尿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根據結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本病的形成與環境因素、全身性病變及泌尿系統疾病有密切關系。其典型臨床表現可見腰腹絞痛、血尿,或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統梗阻和感染的癥狀。對人們的健康危害性較大。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導致梗阻性性腎病,嚴重可導致腎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目前對泌尿系結石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取石、沖擊波碎石、藥物溶石、排石等辦法,手術治療創傷性大,而本病又易復發。碎石治療需一定設備,且費用較高,而藥物溶石、排石既方便又經濟,痛苦少,見效快。我們采用自擬的排尿石湯治療泌尿系結石98例,并于對照組進行比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應用排尿石湯對98例泌尿系結石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并隨機分設對照組44例。觀察組98例中,男77例,女21例,年齡17~74歲;最短病程3 d,最長病程13年;腎結石21例,腎及輸尿管結石8例,輸尿管結石66例,膀胱結石3例;結石橫徑小于0.5 cm 25例,0.6~1.0 cm 54例,>1.0 cm 19例。對照組44例中,男33例,女11例,年齡20~67歲;最短病程2 d,最長病程9 d;腎結石10例,腎及輸尿管結石4例,輸尿管結石28例,膀胱結石2例;結石橫徑<0.5 cm 14例,0.6~1.0 cm 20例,>1.0 cm 10例。兩組病例均經B超或X線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口服排尿石湯,由金錢草、海金砂、木通、生大黃、車前子、莪術、枳殼、烏藥、桃仁、川芎、茯苓、附子、黃芪、等藥物組成。根據病情辨證加味:如血尿加白茅根、瞿麥、大小薊;腰酸加桑寄生、淮牛膝;便秘加玄明粉;氣虛加人參。山藥;腎絞痛者加生白芍、炒元胡;腎積水加白芥子、炒萊菔子。每日1~2劑,水煎服。服藥后多飲水,多做跳躍活動,促進結石排出。服藥時間最短3 d,最長21 d。對照組:口服結石通片(廣西梧州制藥廠生產),每次5片,3次/d。服藥時間最短25 d,最長2個月。服藥期間根據病情隨時作尿常規、B超及X線檢查。
1.3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結石排出或消失,并經X線或B超檢查證實。有效:癥狀體征消失或減輕,結石縮小或結石下移。無效:結石大小或位置無改變。
觀察組治愈83例,有效1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治愈9例,有效1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63.6%。兩組治療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泌尿系結石又稱尿石癥,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臨床上分為上尿路結石和下尿路結石,上尿路結包括腎結石及輸尿管結石,下尿路結石包括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臨床表現因結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異。腎與輸尿管結石的典型表現為腎絞痛與血尿,在結石引起絞痛發作以前,患者沒有任何感覺,由于某種誘因,如劇烈運動、勞動、長途乘車等,突然出現一側腰部劇烈的絞痛,并向下腹及會陰部放射,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程度不同的血尿;膀胱結石主要表現是排尿困難和排尿疼痛。尿石癥是具有多種病理改變的一類疾病,它的病因形成過程極為復雜,涉及到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種族遺傳、飲食習慣、代謝異常、疾病、用藥、泌尿系異物及尿液變化等因素。上下尿路結石在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1949年以后的一段時期,尿路結石以下尿路結石多見,據統計1949~1960年5040例結石中,上尿路結石占32%,下尿路結石占68%.下尿路結石的發生與營養狀態,尤其與蛋白質攝入有很大關系。1949年以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減少,而上尿路結石逐漸增多。現在尿石癥患者中,腎結石約占40%,輸尿管結石約占40%,膀胱結石占17%,尿道結石占3%,上尿路結石明顯比下尿路結石增多。泌尿系結石系中醫學“石淋”范疇,“石淋”為淋癥之一。癥見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不盡、小腹拘急、痛引臍中、尿道不利者為淋癥。臨床上淋癥又分為石淋、血淋、氣淋、膏淋、勞淋五類。本病多由感受外邪濕熱及多食肥甘、酒肉之品,脾胃濕熱壅積下焦。若尿液受其煎熬,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尿中雜質結為砂石,大者如石,或在腎、或在膀胱、或在尿道、或能排出而又產生,名為“石淋”。泌尿系結石由于濕熱下注,煎熬尿液而成。結石損傷血絡而尿血。瘀血內停、濕熱下注,結石阻塞氣機故腰腹絞痛,病久則傷害腎陽,損傷正氣,它癥百出。故治療尿石癥的大法須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行氣瀉下為主,以溫補腎陽,恢復正氣為輔。
清熱利濕藥金錢草、海金沙、車前子、木通,澤瀉均有明顯利尿作用,能增加尿流量沖移結石,亦可間接引起輸尿管蠕動增強,促進結石排出,又可稀釋尿液中的鹽類,減少和防止結石的增加,間接發揮融石作用。活血化淤藥桃仁、莪術、川芎、赤芍等能起改善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炎癥吸收,對結石引起的局部水腫、炎癥和粘連等有明顯抑制和松解作用,利于對結石排出,并能直接作用于輸尿管平滑肌,使輸尿管蠕動增強,促進結石下移排出。行氣瀉下藥枳殼、烏藥、生大黃對輸尿管蠕動增強作用。可推動結石下移,又可解痙止痛,從而暢通結石下行之道,利于結石排出。溫陽補氣藥附子、黃芪等可使腎盂內的正向壓力增加,推動結石下移。
[1]陳慧芳.石淋癥的辨證治療.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12):1955-1996.
[2]李杰.石淋證治瑣談.黑龍江中醫藥,1991,34(02).
[3]池繩業.試論石淋癥之辨治.新中醫,198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