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梅
(酒泉市社會主義學院,甘肅 酒泉735000)
新形勢下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現實選擇
汪秀梅
(酒泉市社會主義學院,甘肅 酒泉735000)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培育先進的政治文化,完善具體的政治制度,建設完備的黨際監督體系,是保證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在新世紀永葆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簡稱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從政治文明視角探尋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發展的路徑,對于推進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多黨合作;制度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尤其在當前社會加速轉型期,中國社會發生著深刻而劇烈的變化,社會分化加劇,階層結構復雜化;各種非主流文化思潮,主流價值逐漸被邊緣化;公民社會逐漸成形,公眾民主政治意識增強,中國的政治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簡稱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從政治文明視角探尋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發展的路徑,對于推進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多黨合作制度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主要解決好兩個問題:即認識與實踐問題。認識問題就是要認識清楚多黨合作制度的重要意義,有了清楚明確的認識,才可能有正確的思路和方法,也才有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這一工作的落實到位;實踐問題就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即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具體措施和方法,有具體的行動才有良好的結果,認識問題解決之后,執行力就成為首要問題,再好的思路和措施,不付諸行動就會一錢不值,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將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意義放在國際、國內大背景上,放在政治文明建設的大視野下來認識,會更加清楚和明確。
當今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四化”趨勢,即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文化世俗化和國際力量多極化,在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西方政治和文化滲透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西方某些國家的政治分化、政治瓦解和政治滲透更加隱蔽,形式更加多樣,通過經濟、文化、政治合作等途徑,掩蓋其滲透的企圖,隱蔽性更強,更難以防范。
我國當前正處在全面的經濟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國內形勢總體是好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政治民主穩步推進,社會全面穩定和諧,文化繁榮發達。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如社會階層分化加劇,階層間的差距持續擴大,不同群體間的利益沖突加大,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突發事件增多,社會整合難度加大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觀念和思路,重新審視新形勢下的統戰工作,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新特點,積極應對各種因素的變化,努力做好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積極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下簡稱“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政協這一實現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的建立,也標志著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確定。多黨合作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在深刻總結中國政治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一起,創立、發展和不斷完善的,具有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鮮明的中國特色。
制度是客觀的,不隨某個人的好惡而轉移,好的制度使壞人辦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會辦壞事。通過60年的發展與探索,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健康發展,不能寄希望于一個或幾個開明的領導人,而是應該寄希望于良好的制度和完備的法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必須減少主觀隨意性和個人主觀意志。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和逐步完善,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已經全面開始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通過制度來保證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全面科學發展,減少主觀隨意性和人為因素對這一制度建設的影響,避免個人主觀因素對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阻礙和破壞。
民主黨派的職責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要保障他們能夠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必須有完善的制度保證,而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通過制度建設使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權利得到落實和保障,拓寬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渠道,確保他們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自由行使自己的權利。
政黨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最顯著的特點,政黨制度也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就是民主、法制和科學,就是用法律和制度保證全民的政治權利,保證公民能夠自由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作為執政黨自覺推動并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無疑是政治文明的集中體現,是執政黨政治自覺的最好詮釋。
縱觀當今世界的政黨制度有四種模式,即一黨制,如朝鮮;兩黨制,如美國;多黨制如日本、泰國等;多黨合作制。中國的政黨制度不是一黨制,也不是兩黨,更不是多黨制,而是多黨合作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才能更好地發揮各民主黨派作用,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推進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
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是現在階段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60年的探索和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的發展和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路子。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它的地位是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中確立的,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也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并發展而來的,多黨合作制度也是經受了歷史考驗的。多黨合作的前提是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進行合作,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必須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核心,也是最高準則,是不能動搖和不容置疑的。
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就必須保證各黨派的健康發展,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掌控和支配著最多的優勢資源,支持和幫助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才能保證他們更好地參政議政。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自覺地加強并支持各民主黨派的發展壯大,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政黨制度建設,并不會影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是確定國家發揮職能的大政方針和重大決策,而不是事無巨細全盤干預。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改善中國共產黨對多黨合作的領導,改進領導方式,創新領導理念,更新領導手段,拓展領導途徑,以適應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
民主黨派要正確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就必須聚集選拔一批有戰略眼光的人才,進入各級政權組織中,并且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話語權”。這些人應當具有很強的時代精神和前瞻性,具有高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素質,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真正做到參政參到點子上,議政議到關鍵處。中國共產黨大力培養和選拔民主黨派干部,不僅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更是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2007年萬鋼入主科技部,陳竺入主衛生部,是自1972年傅作義卸任水利部部長35年來,民主黨派人士首次擔任正部級領導,它的政治信號意義遠遠大于事件本身,向全社會表明中國共產黨開始以全新的理念審視多黨合作制度建設,審視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執政黨自覺選拔和培養民主黨派干部,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政議政,既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更是中國共產黨高度政治自覺的體現。
一項制度要想永葆活力和生機,就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和不斷完善,探索適合國情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合作機制,完善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中國式政黨模式,通過法律和制度保證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落實,真正關心民主黨派的發展,做到持續、健康、有序、科學,促進中國民主政治建設?!?/p>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3]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4]崔利宏.論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的現實必然性[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4).
[5]陳惠豐.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完善與人民政協[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4).
[6]尹霞靖.我國轉型期利益分化對政治發展的影響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
[7]楊文娟.新形勢下加強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應進一步明確四個方面的關系[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D627
A
1099-6566(2012)05-0072-03
2012-08-26
汪秀梅(1974—),女,甘肅張家川人,酒泉市社會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