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光雷
高成本加速陶企分化做品牌或能突圍
■文/王光雷
近期,原燃材料價格一路上漲,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企業運營成本逐年提高,陶瓷業的“低成本時代”已告結束,“高成本時代”隨之而來,并將深刻影響市場競爭格局,加速陶企兩極分化。對于大多數成長型陶企來說,高成本時代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對此,陶瓷企業應有清醒認識,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陶瓷行業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的洗牌、重組、擴張、布局一直都在進行。在當前市場低迷而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這一局面被加速推動了。
目前,國內陶瓷行業集中度偏低,像佛山不少大型陶瓷企業位居全國前列,但各自占據的市場份額并不多,最高的也沒有超過10%。在未來發展中,陶瓷行業的一個趨勢將是提高行業集中度,各個產區會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所謂“兩極分化”,是指陶瓷企業將逐漸分化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實力雄厚、抗風險能力強、以堅持走品牌路線為主的大型陶瓷生產企業;另一種是整體實力一般,且以生產中低檔產品和依靠外來貼牌來維持生存的中小型陶瓷企業。前者依靠強大的產能、完善的銷售網絡、多元化的銷售渠道,以及品牌在市場的影響力,順利度過此次危機,迎來飛躍性發展,使企業達到空前的規模。后者則會淪為這場危機的犧牲品,尤其是那些生產低檔次、低質量、低品牌、低附加值的企業,在危機來臨時根本沒有實力度過危機。部分中小型有實力的企業或許會被外來企業看中,淪為它們的“貼牌代工企業”。
目前來看,“兩極分化”這種趨勢在不少產區中已較為明顯,也許要不了多久,這種趨勢將會變成現實。
從長遠來看,“兩極分化”的出現,未必是壞事。大型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做大做強,產生真正的龍頭企業,能夠帶動整個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避免當前存在的產品同質化、價格混亂、惡性競爭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有利于節能減排,促進對環境的保護。
漸成趨勢的兩極分化局面,對于一些實力不夠強大的陶瓷企業來說,是一場雪上加霜的嚴峻考驗。
面對成本重壓,眾多陶瓷企業采取了最直接、最見效的化解方法——產品漲價。今年以來,佛山部分陶瓷品牌迫于成本壓力,紛紛上調產品價格;潮州部分陶瓷企業也提高了相關產品價格,整個陶瓷行業可謂“漲聲一片”。業內人士預測,下半年,將有越來越多的陶瓷品牌加入漲價行列。
不過,提高價格是一種表象,它不應僅僅是成本的轉嫁,單純由消費者買單。其背后還需要陶瓷企業從產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品質等方面綜合提升,從而實現產品的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價值、高價格的順次遞延。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品牌價值的陶瓷企業,其實沒有漲價的理由和資本。
在當前,面對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陶瓷行業靠低價搶占市場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在上輪行業洗牌中生存下來的陶瓷企業,面對這一波成本上漲壓力的打擊,應拿起對抗風險最有力的武器——品牌。通過打造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市場上進退維谷、不知所措。
一個成功品牌為企業帶來的產品溢價力和影響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資產所不能比的。品牌既是企業的標志和根基,又是企業壓倒對手、爭奪市場的有力武器。品牌的強弱,決定了陶瓷企業是否能夠爭奪到市場份額和利潤,這也是決定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在行業寒流的沖擊下,不少中小陶瓷企業倍感生存艱難,但那些龍頭企業,如新明珠、蒙娜麗莎、金意陶等,卻沒有太大的影響,原因就在于它們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依靠品牌資源,它們可以在成本上漲時理直氣壯地提價。雖然多數陶瓷企業目前還達不到上述知名品牌的高度,但從現在開始,是否轉變轉變思路,盡快打造、提升自主品牌,將成為能否突破高成本壓力的決定因素。
高成本時代的來臨,預示著陶瓷行業全新的競爭模式和格局正在形成,兩極分化將在所難免。面對這種情況,陶瓷企業除了要提高新產品的研發、設計水平,努力塑造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外,還要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精準預算、消除浪費、對生產經營進行流程優化、控制經營管理成本、加強渠道建設、提高庫存周轉率和資產周轉率,是企業在未來市場格局中處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
在降低成本方面,陶瓷企業要學會精打細算、精準預算,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營銷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對生產、管理、經營等實施流程優化和再造,減少內耗,提高效率,從根本上為降低成本創造條件;同時,降低采購、人力資源成本,提高庫存和資產周轉率,也是降低經營成本的重要措施。
另外,陶瓷企業還要放眼長遠,堅持調整產業、產品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注意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注重環境保護,讓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