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棠
(福建閩北衛生學校,福建 建陽 354200)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與師德觀
黃建棠
(福建閩北衛生學校,福建 建陽 354200)
中職教育應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作為中職教育者,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與師德觀,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在中職教育實踐中,以基礎原則、尊重原則、優先原則、平等原則等原則來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很好地貫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教育觀;師德觀
教育得當,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學習機制、教育機制、成長機制,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作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用科學的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的全局,關注學生,關心學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中職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教師是服務于學生發展的“技術性工具”,以人為本是教師施教的重要“法器”。
從教師的工作對象和目標來說,它具體化為以學生為本或者說以育人為本。從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言,教師的行為與家長對學生未來的希望并無二致,但教師應該比家長想得更遠,那就是通過我們的教育,促進學生體能的發展,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生存本領的人。教師不一定要完全滿足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愿,但教師必須考慮到,應通過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具有生存的本領,即能夠規劃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命運,為自己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從教育手段和過程上說,首先,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使學生在學校居能安其身,食能甘其味,學有所成,發展有望。其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對現實的需求,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再次,就是要正確處理教育主客體的關系,所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都是從這個層面講的。從發展的角度看,中職教育應把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作為最基本的著眼點。
中職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師德觀,指的是作為一個教師在處理各種關系特別是矛盾關系時所應遵循的關于“誰是本,誰是末”、“誰為主,誰為次”以及“究竟誰優先”的基本準則。
特級教師于漪認為,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于學生素養的整體提高,教學千萬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教師應該在講臺上用生命歌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把愛播撒到學生的心中,學生心中才有教師的位置。教育要牢牢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要為培養“四有”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要教文育人,為培養學生成長、成人、成才服務;二是要準確把握所教學科的性質和功能。教師不能急功近利,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當前,在教育中應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識看得多,學生的能力和整體素質考慮得少;分數看得多,實際才干重視得少;對學生眼前關注得多,對將來建設者的素質要求考慮得少。忽視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只在學科的某個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工夫,將會小得而大失。
教不等于學,教過不等于學會,學生應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引導、點撥,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學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把學生思維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要改變課堂結構,改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問、教師答的單向型直線交流。教師要把所有學生組織到課堂教學中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思想、知識、情感、能力交流的網絡,使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得到發展。
中職教育之所以要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和師德觀,是因為在教育實踐中,按照“物優先”的原則處理人與物關系的例子幾乎隨處可見。例如,有些學校的計算機房、實驗室很少向學生開放,只是相當于展示學校實力和供人參觀的“標本”;有些學校鋪設了塑膠跑道,但為了保護塑膠跑道及保持操場的清潔,限制學生的活動。由此可見,在教育中,人與物關系的錯位,不僅使教師和學生在學校中的價值變得低微,而且,會降低甚至喪失物態教育資源存在和使用的價值,從而降低教育的總體效益,也會影響培養學生自信、獨立、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標的實現。
以人為本教育觀的另一個本質特征是:教師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必須堅持平等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
教育中常見的人際關系主要有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其中師生關系處于核心位置。然而我國的師生關系卻處于教育中最不正常并直接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關系范疇。國內一些相關研究證實,目前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與教師相比,自己處于很低或較低的地位。這種長期的非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態,嚴重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造成我國學生創造性、獨立性和開拓精神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以人為本的新師德觀的指導下,建立一種可逆性平等師生關系,不僅是改善學生生存與學習狀態,建立進步、健康的師生關系的需要,也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開拓、創新精神的未來一代的需要。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我們不難體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美國學者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寫到:“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利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干,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接。”這里所指的成功,就是一種和諧。和諧關系、和諧發展、和諧校園、和諧班級等,都是我們要不斷努力,不斷追求的方向。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那么學校教育就應以和諧的關系為核心,以關心為紐帶,在關心中發展和諧,在和諧中促進關心,使關心與和諧共生。
一個不被任課教師認可和關心的學生,往往會成為班級管理的難點,班級和諧的不安定因素,這時教師的關心實際上是被動和消極的,而當該學生重新獲得真誠的幫助后,其學習動力以及對班級的關心程度可能是驚人的。
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講一般不可能如親子關系般親密,但是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可以使師生逐步建立起親密關系的,而關心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民辦教育家丁祖詒認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表現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丁祖詒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還體現在對具體的人即對每名學生極端負責的教育管理模式中。他在西安翻譯學院推行在校學生不準談戀愛,不準吸煙喝酒,強制要求早讀、晚自習的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閉準軍事化嚴格管理模式。在校期間,學生不講漢語,門衛也是外語專業的學生,食堂里的師傅也不說漢語,通過這種完全外語的環境,改善學生的語言思維。這樣的管理模式貌似冷酷無情,但在這“冷酷無情”之中滲透著的依然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對學生的關懷。丁祖詒在北大的演講《公辦民辦共筑教育輝煌》中談到其基本思路。他認為,在北大這樣的環境必須講寬松自由,而在西安翻譯學院則必須封閉,因為兩者的背景不同。丁祖詒的這番話情理兼備,語重心長,表達了一位極端負責任的師長對學生的關懷和珍惜。對學生的嚴格管理,嚴格訓導,表面上好像使學生喪失了自主權,實際上給予了學生最重要的人生洗禮,使他們順利地踏上人生的成功之路,這不能不說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最好的實踐。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氛圍中,學生學習關心社會、關心班級、關心身邊的親人,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責任,進而熱愛自我、熱愛周圍的人與事物,享受和諧幸福的人生。
教師尊重、關心學生的個性成長,引導他們樹立自信,學會與他人相處、獲得個人修養、逐步完善自身,實現個體生命成長的和諧發展,最終享受個人成功快樂的生活。
G40-03
A
1671-1246(2012)04-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