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青慧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論高職院校高等數學的適應性教學
賈青慧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從學生學習心理上的適應性、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上的適應性、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上的適應性、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的適應性以及分層教學的適應性等方面探討高職院校高等數學的適應性教學。
高職院校;高等數學;適應性教學
高等數學是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在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門基礎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由于種種原因,該課程的應用特色未能在教學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許多學生沒有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學習上缺乏應有的熱情和積極性,以致削弱了該課程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面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如何做好高等數學的適應性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是高職院校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等數學的適應性教學進行初步探討[1]。
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一些學生心理準備不足,一方面由于自己中學階段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另一方面從側面了解到高等數學枯燥、難學,進而產生恐懼心理。要緩解學生對高等數學課程學習的焦慮,增強學好該門課程的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和途徑,把情境的創設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數學課程因實際生活或生產技術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又反過來應用于實際,如果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性有一定了解,學生就會對所學習的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在數學概念和知識的引入及教學上,盡可能與實際生活或專業課程相聯系。例如在講授分段函數時,可以從實際中的一些分段函數引入,諸如出租車計費函數、個人所得稅納稅額度函數等,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段函數的實際背景,從而便于了解和掌握分段函數的相應性質及左右極限、左右連續的概念;在講授一些重要概念時,注意將實際應用問題轉化為相應的數學模型,諸如以連續復利問題引入重要極限,以近似計算引入微分,以曲邊梯形的面積等一系列非均勻變化的相應改變量問題引入定積分。這樣,教學時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通過與實際生活或專業課程的應用相聯系,把枯燥、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問題化、實用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也增強了學生學習高等數學課程的興趣和熱情。
由中學學習過渡到高職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習慣,調整學習方法,促進自主學習。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教學應把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重點。為了使新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應充分重視學法指導這一教學環節。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針對學生在高等數學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5個基本環節,即預習、認真聽課、整理筆記、完成作業、復習總結,同時引導學生把轉變學習方法與轉變思維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較快較好地掌握適合于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考慮到高職學生知識水平上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內容細節的處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原則,正確處理深與淺的關系,適當調整課程進度,做好中學數學與高等數學的銜接與過渡,備課時一定要“深得進去”,更要“淺得出來”,做到既放得開,又收得攏。上課時教師要經常注意“聯舊引新”,運用類比法,使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例如從定積分的牛頓—萊布尼茲公式的條件分析中引入廣義積分,能使學生對定積分有更深刻地理解,也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由于微積分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思維方式也有一定的連貫性,通過引入固有知識,便于學生理解新知識,更便于學生在整體上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把握,使學生較快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并產生極大的興趣與求知欲。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機器。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應該把“備課”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把“練”的重點放在啟迪學生思維,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上;把“改”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心理、思維障礙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對學生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檢測上。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只有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學習上的適應性轉變。另外,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措施,傳統的數學教學從概念到概念,教師單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勢必不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師應更新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變“灌輸式”教學方法為“啟發誘導”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使學生通過“發現”的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于高職學生之間數學基礎差別較大,開展分層教學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特點,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分層教學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其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考慮到學生的差異,課程可以實行模塊式教學,把高等數學課程中一元微積分部分分成 3 個模塊[1]:(1)基礎模塊;(2)應用模塊;(3)提高模塊。將每一個模塊進行模塊化設計,力求做到功能齊全,引導明確,為學生模塊學習提供有效幫助。另外不妨根據學生的差異以及對學習資源的不同需求將學生分成不同類型。(1)數學基礎較好、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對課程的學習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引導和點撥;(2)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一般的學生,他們對課程的學習需要教師給予系統指導和啟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進一步培養;(3)基礎知識較薄弱,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他們是教師重點幫扶的對象,除了給予較為細致的課程指導和相應練習之外,還應給予有針對性的補習。
高等數學的適應性教學在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這一方法的實施不僅使教師由灌輸知識型教學轉向激勵、點撥、引導式教學,而且有利于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解決了如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問題。當然,做好高等數學課程的適應性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絕不是一項措施、一種方法、一個教師就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在探索適應性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如教材建設、教學條件、教師素質等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討。
[1]馮國勇.一元微積分及其應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G420
A
1671-1246(2012)04-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