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紅,李 玲,阮 耀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3)
以臨床實踐為引領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師資隊伍建設的探討
馬瑜紅,李 玲,阮 耀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3)
為適應新時期高職高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校鼓勵專職教師參加臨床實踐,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有效構建校院一體培養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工學結合;臨床實踐;師資培養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工程,是影響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結構合理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校制訂并實施了《關于加快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實施辦法》,采取教學與臨床實踐定期輪換的辦法,鼓勵專職教師參加臨床實踐,促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藥人才奠定基礎。
1.1 完善教師知識結構,培養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
專職教師長年從事教學工作,理論基礎扎實,教學思路清晰,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由于長期脫離臨床實踐,不能全面把握專業發展的新動向、新成果、新技術,知識結構不夠完整,與臨床實踐脫節,動手能力差,不能較好地適應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教學活動的開展。我校內、外、婦、兒等醫學專業課教學任務主要由臨床診療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承擔,但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則主要由專職教師承擔。如承擔藥理學教學工作的教師,多為臨床醫學和藥學專業畢業。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師雖然畢業時有臨床實習、見習經歷,但醫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他們對臨床藥物治療現狀的了解相對滯后。而藥學專業畢業的教師由于缺乏臨床課程的學習及實習,臨床知識相對缺乏,課堂教學中涉及臨床知識時,往往紙上談兵,缺乏真實、形象的臨床案例。針對以上情況,有人建議優化授課人員組成,部分章節聘請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家授課,將臨床上的新知識、新觀點引入基礎藥理學教學中,結合臨床病例生動靈活地講授藥物[1],但臨床專家臨床工作任務繁重且流動性較大,授課時存在理論知識不深入,講授內容銜接不緊密等缺點。理論知識的熏陶結合臨床實踐的鍛煉是教師百煉成鋼的科學平臺,因此專職教師開展臨床實踐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參加查房、病案討論、開辦講座、藥學服務等臨床工作,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特殊病例的藥物治療現狀加深認識,收集大量第一手臨床用藥資料,積累藥學服務經驗,掌握醫學和藥學發展的最新動態,促使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多元化,提高自身素質,有利于教學改革的開展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根據臨床現狀,精選教學內容
多年來,我國的教材編寫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框架,教材的基礎性、系統性、邏輯性強,但創新性、先進性不夠,教材的“滯后性”和知識的“時效性”的矛盾凸顯,不能充分體現學科的最新進展,不利于學生創造性和科研能力的培養[2]。如藥物治療是疾病治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且臨床用藥具有隨醫學科學的發展而迅速更新的特點。因此,只有深入臨床了解用藥現狀,并且充分利用網絡、參考書、期刊雜志等多種途徑,彌補教材滯后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取舍教材內容,使教學內容凸顯就業崗位需求。對于療效有限、臨床使用少的藥物或因不良反應比較嚴重而棄之不用的藥物可少講或不講,及時補充臨床應用廣泛的新藥、新技術和新成果,為學生后期臨床課程的學習及參加臨床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1.3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能有效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可有效實現從“知識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轉變,與我國當前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高校教育改革思路相吻合,已經成為全世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值得研究和推廣[3]。如何選取典型、真實、生動的臨床案例,設計恰當的臨床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專職教師必須具備全面的臨床診療知識,有鮮活、生動的臨床案例。通過身臨其境參加臨床治療活動,有助于教師設計典型、真實的臨床問題,使學生在真實的臨床情景中學習,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有效地改變了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技術操作、輕潛能開發的弊端。教學過程注重“授之以漁”,啟發學生以敏銳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去關注學科的最新進展,自主學習,更新知識,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使學生能較快適應臨床工作,縮短培養周期,實現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無縫對接。
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已經深入到了醫學的各個領域。隨著應用型醫學研究的興起,人們開始逐步探討如何能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醫學研究,進而縮短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的漫長過程。因此轉化醫學的概念應運而生[4]。科研活動的設計和開展與臨床緊密相連,科研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都是為了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即制訂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方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水平。專業教師只有經常參加臨床實踐活動,才能夠發現醫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臨床中提煉課題,加強基礎研究,注重成果轉化,使研究成果快速為臨床服務,體現科學研究的真正價值,為醫學發展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服務[5]。
我校擁有3所附屬醫院,長期以來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了良好平臺,同時也成為培養優秀的“雙師型”教師的重要基地,為臨床醫務人員和專職教師之間創設良好的、有效的溝通環境,真正實現校院一體、工學結合。
在加強臨床實踐方面,我校已進行了初步嘗試,一部分專職教師已積極參與到臨床工作中。與臨床保持密切聯系,與時俱進,豐富了專職教師的臨床診療知識,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專職教師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制訂合理的、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提供理論指導與幫助;開拓科研思路,促進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有效銜接,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李斌,周紅,張樂之,等.加強藥理學基礎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教學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09(3):539~540.
[2]呂卓人,文歷陽.應該高度重視教材建設科學規律的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3):59~61.
[3]陳霞,顧錦華,吳鋒.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0(4):772~774.
[4]張鵬,秦嶺.轉化醫學——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間的橋梁[J].實用醫學雜志,2010(18):3277~3278.
[5]陰赪宏,孫芳芳,齊海宇.以轉化醫學理念指導臨床科學研究[J].中國藥理通訊,2010(2):23~24.
G40-03
A
1671-1246(2012)04-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