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成(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陜西 西安 710068)
體育與健康課對以往體育課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革,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之體育教育因素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自身認識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導致初中階段學生,特別是城市郊區初中女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的學習仍缺乏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是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質量所需解決的首要問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期待能在激發、調動城市郊區初中女生體育與健康課學習興趣方面有所探索,為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實施提供參考。
長安區第五中學、長安區第一中學、長安區第二中學、長安區第三中學、長安區景民中學五所學校的初中在校女生。
1.2.1、文獻資料法
搜集、查閱有關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資料,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書籍,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研究。
1.2.2、問卷調查法
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歸388份,有效問卷368份,有效率92%。
1.2.3、訪談法
通過對教師、學生的訪談,了解與本研究相關的信息。
1.2.4、數理統計法
對所搜集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研究可以看出:對體育與健康課很感興趣和感興趣的郊區女生占調查總人數的53%,而興趣一般,甚至不感興趣的占到47%。通過統計結果以及對師生的訪談可知,經過近年來的課程改革,郊區女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的興趣有所提高,但仍有近半數的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說明在日常的學校體育工作中,特別是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工作當中,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
調查同時顯示,有26%的學生參加體育與健康課學習是為了達到“增強體質,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的目的,而只有15%的郊區女生是由于“興趣愛好”而參加體育與健康課的學習。可見,對體育與健康課學習興趣偏低的現象,在郊區初中女生中普遍存在。
通過調查問卷統計和訪談可知,在體育與健康課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只有25%的學生表示會向老師請教,絕大多數學生選擇與同學商討或獨立思考完成,甚或放棄完成。究其原因,郊區很多學校教師配備不合理,男女教師比例失調,或是沒有女體育教師,而初中女生處于青春期身體發育階段,很多女生對自身的生理變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之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對參與體育運動存有顧慮,當在體育學習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時,認為不便與男體育老師交流,不愿向教師尋求指導和幫助。這樣一方面對男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造成了困擾,無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提高產生了阻礙。
通過對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中是否愿意自我展示進行調查,可以間接地反映出郊區女生學習興趣的情況,以及影響其學習興趣的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有31.5%的女生不愿在體育課上展現自我,怕失敗、怕出丑、不好意思等是許多郊區女生不愿展示自我的理由。
郊區學校體育課基本采用男女合班教學的授課形式,而女生的自尊心相對較強,大庭廣眾之下,特別是在男生面前展示自我,需要克服相當的心理障礙。同時由于體育教學中許多體育教師以自我為中心,使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難以發揮;教學組織形式與模式陳舊,課堂氣氛沉悶;評價時對于學生的基礎、進步、提高情況等方面關注不夠等情況的存在,致使許多郊區初中女生對體育課產生害怕,甚至厭惡等情緒,導致其體育運動興趣減退,成了課堂上的看客。
初中女生所喜歡的運動項目排前四位的是:小球類(占39%)、韻律健美操類(占 27%)、大球類(占20%)、武術(占14%),故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在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多選擇她們喜歡的運動項目;更新觀念,大膽嘗試,引進新型項目,豐富、充實適合郊區女生開展的體育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
調查發現城郊女生體育與健康課學習興趣較低,研究分析認為這一情況的產生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3.1.1、學校體育教學存在許多不足,教學內容陳舊、針對性不強,教學方法手段單一。
3.1.2、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不高,教師配備不合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需要缺乏了解。
3.1.3、郊區初中女生對體育與健康課及自身生理、心理變化認識不全面。
3.1.4、家庭、學校以及傳統思想對郊區初中女生參加體育與健康課學習的負面影響。
3.1.5、體育經費投入不足,場地器材設施缺乏。
3.2.1、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師業務水平和專業素質。
3.2.2、加強課程改革力度,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實于整個學校教育工作當中。關注城郊初中女生這一特殊群體,從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以及身心發展等各方面正確引導,激發培養她們對體育與健康課學習的興趣。
3.2.3、著力解決女體育教師的聘用問題,發揮女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3.2.4、關心、了解學生,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體育潛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需要。
3.2.5、更新觀念,大膽嘗試,豐富、充實適合郊區女生開展的體育教學內容。
3.2.6、確保經費投入,為學生的體育學習創造必備的物質條件。
[1]畢增田.體育新課程教學設計[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
[4]王皋華.體育課程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6]季瀏等.促進初中生有效學習[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