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沈陽工業大學遼陽校區基礎部 遼寧 遼陽 111003)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高校體育教學肩負著能否為社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有重大責任,應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一項教學任務對待,提高學生體育鍛煉水平。“大學體育教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環,是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及體育綜合素質發展與提高的重要階段”,是學生豐富知識,聚蓄能力,形成習性的重要時期,其終身體育思想的構建和終身體育能力及鍛煉習慣的形成,主要成熟于這一學段。
終身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于歐洲的一種國際教育思潮,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很多國家實行教育改革的一個指導方針。其倡導者是法國的P.倫格蘭德他認為:“教育應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地學習的過程,今后的教育應當是能夠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內涵的擴展和延伸,是終身教育發展的必然。高校體育應順從教育發展的潮流,緊扣樹立和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與意識進行教學改革,讓體育教學能繼續提供他們自己所需要的鍛煉身體習慣、觀念和技能。任何脫離該指導思想之外的改革,都有違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規律。高校體育教育一定要強調“終身體育”的理念,樹立正確的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高校體育課應增加理論教學時數,重在拓寬體育基礎知識面,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生課余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和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以及加強運動衛生和體育保健。在戶外實踐教學中,著重發展學生的跑、跳、投(擲)、攀、游能力。另外,學生應掌握一門能夠終身進行鍛煉的課程,它是根據學生身體實際,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所確定的。體育選修課是學生在掌握一種終身鍛煉的方法與手段之后,再掌握其它鍛煉方法與手段的重要途徑,課程內容與專項選項課相同。
高校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具有相當知識優勢和思維能力的大學生,教學內容應當符合學生的身心特征,體現高校體育不同于中學體育的特點,應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結構。體育理論教學在于不斷激發學生在認知體育過程中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在已有的感性基礎上,加深對體育的理性認識,爭取在認識上再上高度。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相關的體育鍛煉的原理和科學方法,從而有效地運用于學生課余鍛煉中,了解一些有關運動損傷的預防與急救處理方法,加強對運動衛生和體育保健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健康體質的重要意義,以及自身體質的健康與學習、工作、生活和國家整體利益的辯證關系。理論課程主要有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體育衛生保健學、運動心理學、體育理論和各門實踐課程的歷史演變、技戰術發展及其相關理論常識。
體育教學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應由學校教育變為終身教育,由短期受益變為長期受益。學校教育應成為終身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具有雙重意義,既掌握了體育知識、技術、技能以及強身之道,終身受益,又使他們將來能夠去指導自己的學生,開展體育課外活動和運動競賽。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太注重教師的教法,對學生學習的方法重視不夠。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怎樣練,對學生的身體、心理、生理、認識水平和個體差異難以把握,對學生學習過程及掌握情況難以檢驗和評價。所以我們要把體育課上以教師教為重心轉移為學生學為重心上來,在體育課上,實際上學生是主體,在教學中我們嘗試以自主探討性學習方法為主,盡量減少注入式和訓練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有一到兩項以上的體育愛好和特長,從而達到終身鍛煉,終身享用的目的。
傳統體育教學中學生成績的評定僅僅體現在技術和身體素質兩個方面,而新的成績評定則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同時,要注意到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有少數學生因受身體條件限制,不適合從事一些體育項目,但他們的上課態度很好,在課堂上又做到快樂鍛煉、積極鍛煉,并有一定強度,對這種情況應單獨為其制定考試規則與標準,不能一概而論。
適應新世紀的高校公體課程的改革,必須轉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形成終身體育能力的軌道上來。重視以張揚學生個性,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素質為指針的高校公體課程改革,這對全面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對其它學段體育教學的改革,也將產生深遠影響。作為體育教師,任重道遠,只要大家都關注,我國體育課程改革必然有光輝燦爛的明天。
[1]林建華.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內容設置的調查分析[J].體育科研究,2003(7).
[2]蘇訓誠.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體育科技,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