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松(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00048)
教育改革,對教師來說,歸根到底是“教”與“育”的方法改革,其中心是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教育部在關于素質教育中說過,從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發,構成人才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知識、能力、素質。面臨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合現代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需要,它的條條框框無形中也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體育課的形式單調,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且傳統授課模式也與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教學目標不相適應。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互動式”教學法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教學理念。“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堂交流的主要活動。課堂教學是學校培養大學生的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也是學校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其個性發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素質的目的。
“互動”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討論與情景創設、探究性學習等手段相結合,以探究、討論、講授為主要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特定形式的教學活動,主動探究問題、獲得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互動”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著傳統教學策略的改變。在教育心理學上,教育策略可以分為指導的策略和發現的策略兩種。所謂指導的教學策略,就是教師按照教學要求,事先制定教學程序,學生主要在老師的系統講授和直接指導下學習,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記憶。所謂發現的教學策略,就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操作、分析有關資料,自己去探索和領悟知識。“互動”教學法是指導的教學策略和發現的教學策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法中一些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又吸收了現代西方教學法中合理的因素,在進行必要的課堂講授的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探究知識。互動教學法,即以課堂為平臺,教師與學生通過“情感互動”、“心理互動”、“行為互動”的方法,開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平等、相互尊重,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促進學生身體健康與完善學生人格,齊頭并進的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是師生進行雙邊活動的統一過程,是師生認識與情感活動相互作用最頻繁的過程,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參與到學生的練習中去,和學生一起完成各項練習,而學生也要與教師配合,師生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最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輕松、愉快、樂觀的心境,不僅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而且能活躍創造思維,充分發揮心理潛能;而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憂郁苦悶,萎靡不振等不良心境,則會降低學生的接受能力、活動水平,嚴重影響、甚至根本談不上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以滿腔的熱情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與教師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這種“感情上的共鳴”,是“教”與“育”的前提。它甚至有一種“魔力”,能使個別心理傾向與教師不一致的學生也改變態度,對教師的說教產生注意傾向。但這種“感情共鳴”的作用時間是有限的。其持久性依賴于教師淵博的知識、科學的教法以及人格的魅力。
個性結構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種因素。在人的活動中占優勢的傾向性決定著個體所有的心理活動。個性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也是個性活動最活躍的因素。個性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不一樣的,所謂“人過一百,行行色色”就是這個道理。特別是大學生,他們個性強,獨立思考能力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不能千篇一律,應因材施教。在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基礎上,針對具有不良心理傾向的學生的個人特點,以理服人,誘導個體心理活動為教學內容服務,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從而實現師生間的、廣泛的心理互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出色完成教學任務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在“情感互動”、“心理互動”、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精神飽滿,躍躍欲試。其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學習技能上來。此時,按照合理的練習程序、正確的方法,就能使“教、學與練習”活動,從“師生間的示范、觀看”逐步地過渡到“生生間的示范、觀看”。這就是本文講的“行為互動教學法”。這種師生、生生間的行為互動,對體育課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由于體育課堂教學基本采用的是分組教學,在體育活動中同組學生之間的交往較多,教師又可與各小組學生進行交往。因此建立師生間、學生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使師生溝通、情感融洽,能夠使學生在知識理解、技術掌握、技能形成的過程中與教師的行為“共振”、心理“共鳴”,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身心潛力以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這對調動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都起到了外界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溝通方式具有溝通的多層次性、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課堂氣氛的活潑性、因材施教的個別性等優點。多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及時把學生的感受、理解和問題反饋給教師,另外,學生之間溝通,進行互幫、互學、互教,以及教師與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對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都有積極的影響。
“互動式”體育教學模式在現代教學中不僅實用,而且有效。在體育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溝通方式,并通過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增強主動參與意識。參與程度越高,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揮的就越充分,從而有利于學生從教師以及其他學生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互動式”體育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教師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體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更好地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戰術,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