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春秀,馬奕慧
(喀什地區衛生學校,新疆 喀什 844000)
對南疆中職醫學校預科漢語教育教學管理的探索
竇春秀,馬奕慧
(喀什地區衛生學校,新疆 喀什 844000)
以南疆特殊的地域、語言環境下所呈現出的語言學習特點及我校漢語預科教育教學現狀為研究分析對象,著重論述我校作為南疆地區中職醫學校在預科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特色與創新。
南疆;中職醫學校;預科;漢語教育;教學管理
喀什地區自古就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少數民族中主要以維吾爾族為主)的民族聚居區,現今喀什地區總人口為38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45.8萬,占91%,漢族人口占9%,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的地區。長期以來,該地區少數民族以維吾爾語作為日常用語。改革開放以來,喀什地區經濟的騰飛,該地區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已成為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至此,喀什地區民族漢語言教育依然呈現出基礎薄弱、整體發展速度緩慢的態勢,且民漢總體比例相差懸殊,少數民族在學習漢語言方面缺乏應有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在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總體漢語水平和素質較低。我校作為一所南疆中職醫學校,一直在為南疆三地州輸送著中等衛生技術人才。自建校以來,我校就開展了漢語預科教學,隨著近幾年現代醫療專業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少數民族漢語醫用人才需求的增加,漢語綜合素質已成為少數民族學生獲取現代醫學專業知識不可逾越的障礙,使得我校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預科教育教學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如何快速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綜合水平不僅是我們面臨的困難,也是必須解決的難題。下面將從生源、整體師資水平、漢語預科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入手,著重論述我校立足生源質量、師生綜合素質、預科教育教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客觀事實,大膽實踐,探索出一條具有南疆特色的中職漢語預科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希望能對形成適合于邊疆少數民族中職學校漢語預科教育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近年來,我校主要的招收對象是南疆三地州各市、縣、鄉、村的初、高中畢業生。而我校的預科學生84%以上為少數民族學生,所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漢族人居住稀少的南疆三地州的偏遠縣、鄉、村。從社會大環境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氛圍不具備、條件不充分,再加上基層教學單位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有限,導致我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漢語綜合素質和水平較低,大多數學生不能進行簡單的漢語交流,漢語聽、說、讀、寫能力較差。從學校的小環境來說,預科漢語教學階段是我校少數民族學生向醫學專業學習過渡、跨越語言障礙的重要階段,但我校從事預科漢語教學的專職教師僅15人,每年均外聘教師7人,而每年的預科新生為1 100人左右,師生比為1∶50,且授課時間短、教學難度大,實現中職醫學校學生HSK過四級的目標很難。我校教職員工共204人,其中少數民族教師130人,漢族教師74人,民漢教師比為1.76∶1,校園內的工作語言也以民語交流居多,這就很難營造學生學習漢語的氣氛和環境。自1998年起,我校除政治、體育以外的其他各專業開始實行全部漢語授課制度,但由于少數民族教師漢語水平參差不齊,不能用標準的普通話來完成專業醫學教學任務,且課余也多用民族語言與學生交流。因此,從總體上說,我校缺乏適合學生學習漢語的課內外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我校在科學分析和研究預科漢語教育教學的基礎上,以遵循語言學習規律為前提,借鑒區內外院校漢語預科教學的成功經驗,并充分考慮到漢語預科教育教學中的多方面因素,對預科漢語教學進行改革,提高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教學質量,使預科教育教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1)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根據學校漢語教育教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確立了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教育政策,堅持三個面向的教育原則,遵循語言教學習得規律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特點,突出民族教育的特點。統一思想,轉變觀念,以改革求發展,促教學,堅持傳統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3方面協調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力度,不斷更新教學設備,整合教學資源,把預科教學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漢語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從政策、資金、師資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傾斜。對單個班級HSK獲證達標學生、漢語授課教師及班主任給予相應的獎勵。更新教學設備,指定預科教學樓,并安裝聽力設備,配備1間視頻語音聽力室及5間多媒體教學室,極大地滿足了漢語教學的需要。強化教學管理,注重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確立漢語教學總體目標。制定漢語教學管理的總體思路,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始終把提高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放在第一位,并圍繞我校少數民族生源特點、漢語學習特點以及漢語學習的相關因素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合理定位中職醫學校預科漢語教學目標;確立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漢語課堂教學理念,探索出由以往片面傳授知識轉向重視綜合知識和語言技能全面提高的教學模式;并以漢語課堂教學為平臺,遵循語言教學的結構、功能、文化有機結合的教學原則,做到課堂教學“四統一”(即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原則、統一教學重點、統一教學測試),把漢語的文化知識和人文情趣培養融會貫通到每門課程中去,避免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推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制作出生動活潑的漢語教學多媒體課件,使傳統的漢語課堂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課堂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形成立體化漢語教學模式,增強漢語教學效果,為漢語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3)不斷加強漢語教學的整體建設,積極探索有效管理模式。我校學生為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兩大塊,我們把學生分為高中班和平行班,遵循語言課按技能類型分課及因材施教的原則,突出分級教學的層次性特點。實行綜合課加單項技能課的課程組合模式,調整課程配置,合理分配課程學時,保證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訓練都有課程承擔。根據分級教學的要求和特點及不同級別學生技能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各專項技能課的授課學時。高中班以綜合課為基礎,強調說、寫等語言輸出的技能訓練;平行班加強綜合課的學習,側重聽、讀等語言輸入技能的培養。規范課程名稱,以學生能力培養的需求選擇教材,相同課型:不同級別,使用教材有別,同一級別,第一學期與第二學期選用教材也不相同。但在內容上互相銜接,在難度上合理過渡,從而使預科漢語課程設置更好地體現出層次性和規范性。
(4)建立新生入校測試評價體系。近幾年,為確保新生入學時整體質量,學校堅持對少數民族初中生進行漢語摸底測試,根據測試成績來錄取,并作為學生的分班和證明最初漢語能力的依據,而對高中生則預先擬定分數線并按照高考漢語成績進行錄取。預科結業時,學生的漢語綜合能力除用課程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外,還用HSK的過級成績來對照驗證。將基礎漢語、醫用漢語教學與HSK測試緊密結合,引導師生正確處理課堂教學與HSK訓練的關系,把漢語整體教學與HSK過級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并貫穿于整個漢語教學中,使漢語HSK考試成為評價漢語教學成果的一項指標。
(5)推行素質教育,強化第二課堂教學。預科漢語教學是以培養學生漢語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注重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培養和情感培養,提倡生動愉快的學習,拓展第二課堂的語言實踐活動,開設豐富多彩的興趣班,在潛移默化中將素質教育融入到少數民族學生預科教育計劃中,使語言教學恢復其應有的活潑生機,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情趣,真正達到為漢語教學服務的目的。
(6)嚴格漢語教學的日常管理制度,提高漢語預科教學管理質量。①教考分離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②抓好考試制度建設與試題庫建設。③漢語各課程月考與漢語水平模擬考試相結合,對督促學生學習、及時反饋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漢語教學質量的提高。④實行教師集體備課制,統一教材中的重、難點,互相交流教法,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⑤實行聽課制,進一步規范漢語教學過程,維持漢語教學秩序。⑥搞好期中教學檢查工作,保證日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⑦實行早讀、晚自習制度,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課堂教學秩序、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加強學生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⑧實行寒假作業制,以繼續保持教學效果。
總之,我校的漢語預科教育教學管理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以制度為依據,實施教學改革,探索出以“漢語分級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不僅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而且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漢語教學質量,在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科學的教育教學管理為漢語教學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G420
B
1671-1246(2012)09-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