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璐
(湖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中國小說藝術的變革期,大量現代外國文學大師涌入了當代作家們的視野。《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對彼時初試創作的新銳作家蘇童形成了重大影響,從1984年的《桑園留念》到1994年的《城北地帶》,蘇童這10年來所經營的“香椿樹街”少年系列小說,卻很難單從解讀文本的角度去細究塞林格籠罩在蘇童創作上的影子。本文試比較指出:塞林格所創造的青少年形象雖然啟發了蘇童的創作實踐,但是蘇童從自身觀察角度出發,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塞林格經常有目的地選擇并且運用意象,構建了許多象征符號:風衣、反戴著的紅色獵人帽象征著霍爾頓特立獨行的個性;麥田里的守望者象征了對少年世界價值的維護和對成人世界的抗拒;自然歷史博物館表達了霍爾頓希望擁有某種亙古的純潔的世界。這些意象,表達了霍爾頓的人生理想與追求,也代表了他個人的內心世界。
正是塞林格這樣的描寫手法為蘇童的小說敘述提供了新的視野。在蘇童的“香椿樹街”少年系列小說中,“回力牌球鞋”、“深藍色海軍褲”、“海魂衫”等這些事物,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而言都是極具時間意義的象征,是對那個年代特殊的記憶。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兩位作家雖然同時借由意向塑造少年形象,卻又在具體選擇與描述上呈現出這樣的差異性呢?誠然,這與各自所處時代背景有極深刻的淵源。塞林格處于美國政治急劇“向右轉”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整個美國的社會空氣一度顯得沉悶,人們的處世態度是謹小慎微,主要致力于追求舒適而富裕的生活。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社會氛圍的影響,塞林格才把心中對“富裕加順從”而又令人窒息的社會之不滿與訴諸筆下,寄托于本就正值叛逆青春期的少年霍爾頓身上。而蘇童作為一個記錄與反映我國“文化大革命”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家,顯然也深受當時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氛圍的影響。當時的中國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也處于政治高壓下,人們普遍保守,噤若寒蟬,為了更好地反映這一民族特殊性,蘇童選擇了一些極具代表性與時代感的事物,采取一種更為符合當時人們心態與行為方式的描述手法,以喚起讀者內心中對于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
青少年通過自己直觀的感受與社會經驗,日漸完成了對自我人格的了解與定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告別了初始的迷蒙混沌而日益清晰并富于實際可行性起來。這股力量表現在霍爾頓身上的是他作為一名學生個體對貴族學校生活的反叛與逃離,對傳統成人價值觀念的抗拒,以及內心深處對童真、純粹理想的維護,而表現在香椿樹街上的少年們身上,則是對集體認同感的向往卻仍是無法借此排遣消耗光的孤獨、寥落之感。
而這種對少年們群體意識的萌發,渴望被了解與接納的內心真實的描述,則正是蘇童超越于塞林格之處。香椿樹的少年們由于地緣、人緣等因素而選擇集結成各式各樣的小團體,多以群體性的方式出場,或以朋友,或以黨派,或以親人關系。他們互相拉幫結派,參與了打群架、集體毆斗等群體性活動,以集群的方式出現在讀者的視野中,因而呈現了一幅多角色、多角度的立體圖景。如:小拐的哥哥為了替小拐報仇參與幫派斗爭而死去,李達生、紅旗等人加入的斗毆幫派,等等。
《麥田里的守望者》開篇就以一名高中生霍爾頓的口吻敘述他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前,在繁華的紐約街頭一天兩夜的生活經歷、見聞與所感,讀者更像是在霍爾頓的帶領下有序地對紐約的圖景做了個大致的瀏覽,呈現的是單線式的結構。而蘇童以群體少年形象互相關照地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與表現,向我們呈現了由群體少年構成的生龍活虎的青少年世界。這樣的寫作手法雖然移用了塞林格的少年視角,但突破了塞林格對少年個體的單線式描寫,無疑更為周全與豐滿,是為蘇童創新與超越之體現。
為了表現這種青少年處于特殊時期,關于生命意識的覺醒,少年懵懂的生死觀,以及逐漸凸顯的對自我價值與存在感的追尋與確立,兩位作家卻顯然呈現了不同的力度與維度。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霍爾頓的生死觀是模糊搖擺的,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對死亡的想象性體驗上,這種主動地思考死亡,體現了青春期少年對于生命的探索,它指向生命本體。他常思考“活著還是死去”的問題。這當然與西方世界崇尚理性主義與個人精神的民族傳統性格成正相關的聯系。理性主義雖未在西方歷史社會的前進道路上形成一股顯見的勢力,但卻深深浸潤到了人民的思維里,以至于在這種思想為指導的西方人能出離事物本身去對待問題,尋求一種終極意義上的解決方式。
而在《少年血》中,香椿樹街上的少年們也有過類似于霍爾頓般對生命意義的思索與探求之外還將死亡與犯罪聯系在了一起。在《城北地帶》中的紅旗因為沖動與無知將無辜少女美琪殘忍強暴,終而鋃鐺入獄。較之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蘇童筆下的少年無疑更血腥、更狂暴,這也充分地從個體微觀層面上展現了“文革”社會背景下的青少年們的生活圖景,或者說對少年們生活狀況的描繪不過是對當時社會大環境的一種窺探。在那個“文革”剛結束的年代,百廢待興,人們的身心都經歷了深淺各異的傷痛,這便使事情延伸到了它的反面,難免走向了另一種極端。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表現的是青春期少年對于性的矛盾態度,模棱兩可,曖昧不清。一方面,霍爾頓渴望獲得性的體驗,另一方面,他又憧憬美好純潔的精神之戀。因此,霍爾頓常常陷入對性的渴求與壓制、規范與放縱的矛盾沖突中。
而蘇童小說中的少年對待性的態度則顯得相對裸露與直白,如《舒農或者南方生活》中的舒工和涵麗,《城北地帶》中的紅旗和美琪等直接嘗試了性,雖然結局各異,但對于性這一成長必經的問題,他們與霍爾頓面對性的矛盾心態完全不同,而是更富于行動力。
這是因為兩位作家各自所處社會意識形態與時代的不同。塞林格和蘇童對人物在性意識覺醒問題上的設置,其初衷與目的在更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豐富人物性格,使得其形象更為真實而立體。塞林格塑造的霍爾頓本身就是一個抱有純粹詩意憧憬的少年,因而他的迷茫搖擺的性意識是相當符合他的精神潔癖這一特質的。而蘇童筆下尚處于“文革”陰霾之中的青少年們則明顯不同。與其說他們在人性扭曲的殘酷現實中被扼殺了對生命的詩意期許,倒不如說他們由時代造就的心理特質彰顯得更為鮮明,他們并無理性思辨的過程,也缺乏精神意氣合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更多的則是被壓抑的人性的反彈與扭曲,簡單粗暴地宣泄。這也與蘇童揭露“文革”對人性殘害至深的創作意識有著直接關聯。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當中,我們并不能從文本閱讀過程中找出女孩之間直接的人物關聯,作品以霍爾頓為中介,描繪了幾個少女形象。比如:霍爾頓的妹妹菲苾,老朋友薩麗,甚至是那個妓女,她們之間本身并沒有具體而獨立的情感發展脈絡。而在蘇童的《少年血》中,除去少年們血氣直率的生命景觀的展現,更呈現了少女個體的生命活動,出現了專門描寫少女世界的文字,如:記敘少女紅朵生活的《西窗》,描寫少女苗青與珠珠友情的《像天使一樣美麗》等“純女孩”生活的作品。
通過蘇童對少女世界的勾畫,我們看到了平行于少男世界的另一種生命圖景。少女的友誼基于求同,強調的是絕對的彼此占有與統一,有著極高的排他性,也有著極大的為對方犧牲自我的要求。因而一旦有了分歧與矛盾或者第三方的介入,女孩們之間本就脆弱的友誼很容易就面臨割裂,形式上勢不兩立不說更可能從感情上進行愚蠢的彼此傷害。
在《少年血》當中對少女形象的立體塑造上,蘇童不止于此,更從側面諭旨出發,豐富了少男形象。這種最初形態的兩性意識造就了更為完整、飽滿的文本世界,這不僅是對塞林格少年視角的巧妙移用,更是在人文關懷精神的統攝下,結合實際所做的有益創造,最終使得小說更飽滿、更深入人心,呈現一種全新的審美經驗與享受。
綜上所述,蘇童雖然深受塞林格運用少年視角介入人生進行創作的手法影響,展現出了青少年孤獨寂寞的心靈,矛盾迷茫的性意識,以及對自我生命存在感進行探尋的獨特心理,宣揚的是青少年對成人世界虛偽造作的批判,以及對純潔與自由無比向往的價值觀念,但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所取得的超越與創造。
[1]周新民.塞林格與蘇童:少年形象的書寫與創造[A].外國文學研究,2009,3:124.
[2]轉引自[美]保羅·亞歷山大著.孫仲旭譯.守望者:塞林格傳(序言)[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蘇童.城北地帶[Z].鐘山,1993,(4):56-63.
本篇論文得到了浙江省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杜雋老師的悉心指導,特在此向老師致以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