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朦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要不”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虛詞。《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解釋為:要不,見“不然”,連詞。1.如果不這樣;否則。引進表示結果或結論的小句。也可以說“要不然,不然”。2.引進與上文交替的情況。
史金生(2005)提出:“在口語中,‘要不’至少應該包含四種用法:要不1連詞‘否則’;要不2連詞‘或者’;要不3副詞建議;要不4副詞‘難怪’”。曹秀玲,張磊(2009)從語法化梯度和主觀化等級方面加以解釋,提出“要不”具有假設、選擇、建議和醒悟四種語義。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不”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把“要不”列為丙級詞,解釋為otherwise,orelse。常見的對外漢語教材如《博雅漢語》、《漢語教程》等對“要不”一詞也提及甚少,還有一些解釋不合理的地方。
本文分析二語習得者使用“要不”過程中的出現偏誤,總結偏誤類型,提出教學建議。
偏誤,是針對正確的語音、語義和語法規則而言的。對外漢語學界將偏誤看做是一種差距,是所用的形式與所學的外語的標準形式之間的差距。偏誤分析,就是發現外語學習者發生偏誤的規律的過程,這包括偏誤是怎樣產生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發生什么樣的偏誤,等等。偏誤分析的意義在于能夠使外語教學更為有效、更為有針對性。(魯健驥,1992)
我們在對40名留學生進行實地調查之后,對得到的例句進行分析,總結出了下面四種“要不”偏誤類型。
(一)混淆“要不”與“要”+否定副詞“不”。
“要”可作動詞、助動詞和連詞。連詞:①表示假設;要是。用于口語。②連用兩個“要+就(是)”,表示非此即彼,第三個小句表示結論。也說“要么”。
在“要”+否定副詞“不”的偏誤中,“要”是假設連詞,要是。
例:(1)*要不快做,就趕不上了。
(2)*要不來上課,要不要去玩兒?
例(1)中“要不”放在句首,不符合“要不1”和“要不4”的用法;只有一個“要不”,不符合“要不2”的用法;“要不”與“就”搭配,不符合“要不3”的用法,即例(1)的用法不符合“要不”四種語義中的任何一種。
例(1)要表達“如果不快做,就趕不上了”。這里的“要”是“如果”的意思,“不”用來否定謂語“快做”,所以正確的表達應該是:要是不快做,就趕不上了。同樣,例(2)中“要”表假設,“不”否定“來上課”,應為:要是不來上課,要不要去玩兒?
“要是”的否定形式為“要不是”。
(3)*要不我自己聽見,我可能還不會相信!
應為:要不是我自己聽見,我可能還不會相信!
(二)象似性:混淆“要不”與“要不要”。
“要”屬于低級語法點,常出現在初級漢語教材中。如《漢語口語速成入門篇(上)》十三課,詳細講解了“要”的用法,認為:“要”的主要意思和用法有兩種,一是表示主觀意志上的要求,否定式是“不想”;二是表示客觀事實上的需要,否定式是“不用”。例:
(4)——你要買點兒菜回家嗎?
——今天我不想買菜,我想出去吃。
(5)——要不要帶雨傘?
——天氣很好,不用帶雨傘。
留學生通常學習四個月就可以基本掌握“要”和“要不要”的用法。而“要不”語法點相對較難,許多被試在沒有學習過“要不”的情況下,為了完成對話或完成任務,將具有象似性的“要不要”與“要不”混同,用“要不要”代替“要不”來造句,結果輸出的語言形式必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6)*你要不要參加HSK考試?
(7)*今天我去恒大,他去尖峰山,你要不我去還他一起去。
(三)“要不1”句中S1和S2的問題。
1.S1中缺少表達建議的詞語
“要不”連接的兩個分句S1、S2的關系可以有四種:(1)從已然到未然;(2)從已然到已然;(3)從未然到未然;(4)從未然到已然。
在第三、四種關系中,S1往往表示建議,未然;要表達建議,S1就需要有相應的語言形式。漢語中“應該”、“最好”、“還是……吧”、“要”等詞常用來表示建議,根據不同的語境選擇使用不同的詞語。
二語習得者的S1句中常缺少表達建議的詞語。例如:(8)*你努力學習,要不你的考試成績不好。
(9)*你向他請罪,要不他給你很生氣。
例(8)和(9)是給別人出主意,使對方在某一方面得到改進或做到更好,應添加“應該”一詞。
(8)’你應該努力學習,要不你的考試成績不好。
(9)’你應該向他請罪,要不他給你很生氣。
如果表達建議的語氣較重,則S1句中還可以使用“必須”、“一定”等詞。
(10)你必須努力學習,要不就考試考得不好。
(11)你必須帶護照,要不不可以去外國。
2.S2中沒有表達未來時態的詞語
在第一、三種關系中,S2通常是未發生的,所以需要未來時的標記,但留學生常忽略這一點。
(12)*你拿把傘走,要不你的衣服被雨打濕。
(13)*剛才他找你,你聯系他吧,要不他繼續找你。
上面兩個例句中的S2,“你的衣服被雨打濕”、“他繼續找你”,有過去時也有現在時,句中都缺少表示未來時態的語法標記。
“會”表示主觀推測,句末用“的”表肯定;“該”表示推測已經發生或確定將要發生,句末使用表達已然或變化的“了2”。
(12)’你拿把傘走,要不你的衣服會被雨打濕的。
(13)’剛才他找你,你聯系他吧,要不他該繼續找你了。
3.S1S2之間邏輯關系不正確
錢瑜(2011)分析了S1、S2之間的邏輯關系:(1)積極原因+要不+消極結果;(2)消極原因+要不+積極結果。留學生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語義邏輯關系,就可能產生偏誤。例:
(14)*我得馬上走,要不上火車了。
“得馬上走”是積極原因,“上火車”也是積極結果,犯了積極原因+要不+積極結果的錯誤,改法有兩種:
(14)’我沒有馬上走,要不上火車了。(把積極原因改為消極原因)
(14)’’我得馬上走,要不上不了火車了。(把積極結果改為消極結果)
(四)“要不3”語氣詞搭配不當。
“要不3”表建議,句末搭配語氣詞“吧”、“好嗎”,或省略語氣詞。“吧”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建議、商量、請求等語氣;“好嗎”表詢問語氣;“嗎”表示說話人想要聽話人對所問的問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理解語氣詞的使用范疇之后,下面兩條偏誤就不難解決了。
(15)*要不我們一起去玩嗎?
(16)*你回家嗎?要不我跟一起去北門嗎?
改法有兩種,拿例(15)來說:
(15)’要不我們一起去玩吧?
(15)’’要不我們一起去玩?
對“要不”進行偏誤分析,最終目的是尋找最佳的教學策略,減少偏誤的發生。
(一)分階段教授“要不”。
“多項分流,交際領先”是功能主義的觀點,也適用于語法點的教學。我們立足實踐,從語法點難度和習得規律的角度提出“要不3—要不1—要不2—要不4”的教學次序。“要不3”適合放在中級口語教材中,“要不1”和“要不2”適合放入中級綜合教材,“要不4”因語法點較難,則適合高水平漢語教學。這樣的教學次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二)了解偏誤類型,各個擊破。
教師在教授“要不”語法點之前,應該掌握它主要的偏誤類型。當學生發生偏誤時,先確定是詞法上的還是句法上的,如果是詞法上的,就考慮是不是與其他詞發生了混淆;如果是句法上的,就可以考慮小句是缺少成分還是語義關系不正確。將偏誤對號入座之后,教師就能夠準確地提出修改方案,講解偏誤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糾正偏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應變,針對不同的偏誤積極思考教學對策。
(三)改進教學方法,注重言語策略。
我們建議,今后在對外漢語教材編纂過程中,在每一單元后增加語言功能模塊,根據教學對象,總結出與學習者漢語水平相對應的語言功能要求,學習言語策略。
以初級學習者學習道歉功能的言語策略為例,常見的表達方法有:(1)對不起:當做錯事情或對別人造成麻煩時,可以說“對不起”,較常用。例:對不起,我遲到了。(2)非常抱歉:當對某件事感到遺憾或犯錯較嚴重時,可以說“非常抱歉”,較正式。例:非常抱歉,我現在很忙。(3)請原諒:當想要得到別人的諒解時,可以說“請原諒”,較禮貌。例:請原諒,都是我的錯。
言語策略教學的優勢是有效地減少了二語習得者因為語言使用上的差異而導致的交際失敗或語用失誤。
(四)加強練習,從“懂”到“會”。
真正學好語言,能夠把課文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轉化為自己的,能用于理解、表達和交際的語言材料。其中練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是單純地操練課文,而是運用學生的創造性,將語言材料理解、重組再應用。在設計練習時,要注意控制偏誤,使其不發生或少發生,及時糾正錯誤。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史金生.“要不”的語法化——語用機制及相關的形式變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6).
[3]曹秀玲,張磊.“否則”類連詞的語法化梯度及其表現[J].漢語學習,2009,(6).
[4]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2,(1).
[5]錢瑜.漢語“否則”和“要不”的多維辨析[J].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