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志
(五華縣萬龍中學,廣東 五華 514437)
初中語文新課標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發展思維……”
語文,作為工具性極強的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我們要使學生學好語文,在教學中就應重視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所謂語文綜合能力,包括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等。我就此談談培養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里,抓好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探索新知識和發現新問題,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孔子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設好導語,采用多種讀法,激發情感。同時要明確要求,提出要點,針對不同文體,設計好閱讀必備的問題,使學生心中有數。如:記敘文的要素、順序、詳略、選材;說明文的方法、順序、特征;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有關知識。還有就是各類文體的特征及相互聯系,如記敘、說明文體中的議論作用,議論文體中的記敘要求等,都要讓學生明白于心,牢牢掌握。總之,應打下扎扎實實的基礎,能力培養才有可能達到。
各類文體雖有不同之處,但有其共性,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共性的東西,如揣摩課題、劃分段落、編寫提綱、提煉中心、理解詞句等。如能在這幾方面堅持下去,學生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高。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錢夢龍老師則認為,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
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應從課前預習開始。因此,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應圍繞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好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有重點地想。
例如:吳晗的議論文《談骨氣》,根據該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參照課末思考和練習,可設計如下思考題:
①文章的題目有何特點?題眼是什么?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③文章從哪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心論點?
《琵琶記》“長空萬里”,是一篇好賦,豈詞曲能盡之!然既謂之曲,須要有蒜酪,而此曲全無,正如王公大人之席,駝峰、熊掌,肥腯盈前,而無蔬、筍、蜆、蛤,所欠者,風味耳。《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所撰,《太和正音》譜“樂府群英姓氏”亦載此人。余謂其高出于《琵琶記》遠甚。蓋其才藻雖不及高,然終是當行。[16](P11)
④文章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⑤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你對“骨氣”的認識。
學生通過自讀課文,鉆研課文,不僅能理解作者思路,明確作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會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認識到人活在世上應該有傲骨,不應有傲氣。
至于共同的難點,教師做一些提示,然后以小組開展討論,而后讓學生做典型發言,教師總結重點,肯定學生獨到性的見解。
只有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學習,才更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學生知識面要擴大,教師不要用條條框框去套住學生的思維。教師雖然精心設計了一些思考題,但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囿于教師預先設計的問題范圍之內,也不應該局限于課后的“思考與練習”題的掌握,而應鼓勵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要經過深鉆細研提出自己的見解。
例如: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其兩個論點又是什么?這篇文章的開頭與其他論文的開頭有什么不同?課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些論證方法是怎樣反復論證“最苦與最樂”的關系?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說的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
語文綜合能力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最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針對學生命題作文中內容和文題不符的現象,在講課前,教師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大膽地設想,假如自己去寫這個題目,應該怎樣立意、選材、布局謀篇。
碰上材料作文,學生不會自擬題目時,結合新課講完后指導學生擬寫提綱、題目。如學習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后,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重點擬寫題目。對于學生擬寫的形形色色題目,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選出上、中、下三類不同的題目進行分析,注重文眼,能揭示文章中心的給予充分肯定,對太離譜的指出其問題所在。
通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學生學到了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的方法,明確了題目與內容的關系。這樣學生既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張光鑒教授在他的《相似論》中說道:“我們在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常常要依賴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記憶積累起來并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我們稱之為相似塊。只有在相似塊大量積累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在外在信息進入大腦后自動去結合、接通、激活這些已存的相似塊中的信息,才能依據這些相似塊去對照、分析、比較、鑒別那些紛繁的客觀事物屬性,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見,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產生好奇、渴望。也就是說,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基礎。
我國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陶本一先生認為:“我們的基礎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培養思維品質,這種思維品質的養成,最后發展到一個高級階段就是創造性思維。”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艾伯特·詹奧吉曾經指出:“創造就是和別人看同樣的東西卻能想出不同的事情。”換句話說,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是以知識經驗為基礎,以民主、寬松的環境為依托,以新穎、獨特、有效為要求,以激發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方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勇于創新求變的高層次的認知活動。
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可著重抓住“細節想象訓練”和續寫改寫訓練。可從記敘文入手,特別對一些概括記敘和描寫的句子,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把概括變具體,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和場景。對于一些好的題材,可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類比的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在借鑒別人作品的基礎上做到立意新、選材新、布局新。
而對有些文章,可讓學生進行藝術創造,或擴展其情節,或續寫結尾。如學過《孔乙己》一文后,可讓學生自由想象,再寫其結尾,也可敘寫主人公的生活……若能經常這樣做,對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好處。
一代教育大師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善于探索、重在引導、貴在開竅,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一定會熠熠發光。
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師就要多“充電”,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達到教育家葉圣陶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6.
[2]孫春成.給語文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0.
[4]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