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驍璇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1988年9 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決定當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應運而生,科學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性因素,而作為國家重點培養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的研究生,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何為創新?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動力,每一種形式都包括創新的內①,《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對于創新的解釋是:1.拋開舊的,創造新的;2.創造性,新意。對于教學活動而言,說到創新就會馬上聯想到學生突發靈感,根據自己的構想進行一些發明創造,其實,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在同一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想法或者在解決問題上有獨具匠心的方案等就可以算作創新,創新對于學生來講并非遙不可及當然也不是唾手可得,創新能力是每個學生創新必備的前提,我們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關鍵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于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②,而在今天經濟化和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中國,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嚴重緊缺,這不僅制約了學生自身的競爭力,而且制約了我國的綜合競爭能力,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直接面對并且已經直接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③。
不難發現,當代研究生大多缺乏創新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學生的數量在增加,質量卻沒有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從學生自身情況來看。現在的社會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或者說是一個物化了的社會,學生缺乏創新的動力。對于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的事情,會提前做利益權衡,當不確定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足夠的回報或者是否和得到的回報成正比時,我們很容易貪圖眼前既得利益,輕易地選擇放棄創新,循規蹈矩地重復著已經被實踐所證明了的道路,因為即使在已知的道路上不會獲得太大的成就,也不會使自己在未知的道路上突然變得一無所有,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創新的道路如平靜的湖面,偶爾才會泛起漣漪。進了大學以后,上課的模式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課程變得靈活,會有更多的時間供自己安排,不少學生都會選擇兼職而放棄自習,因為這比在圖書館待一天來得更加有實際意義而且立竿見影;學生缺少創新的意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學生都已經習慣性地享受既成的科技成果帶來的便利、舒適,高科技在減少不必要麻煩的同時,也削弱了對創新的追求,即使對于某些事物,我們產生了新的看法,萌生了創造的念頭,但是馬上又會坐等其成,因為我們相信遲早會有比我們更愿意勞動更愿意動腦的人來解決,我們在字典里已經無意識地把創新這個詞屏蔽了,很少再思考如何改變和提高,只是順其自然地去享受,去等待,已經忽略了創新意識的重要作用。
(二)從教學模式上來看。從小學到大學,老師一直重復著同樣的傳統教學模式,即灌輸式,像鳥兒給自己的孩子喂食一樣,我們都只是作為被動的接受者,有的老師照本宣科,使用的教材陳舊,上課內容缺乏新意,不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式地學習,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或者是有的老師把重點的知識直接通過言語傳輸給學生,省去了思考的過程,而學生直接把PPT或者文檔打印出來,考試前死記硬背,考試時按部就班,考試成績看似很理想,但是考試后就拋到腦后,對實際工作沒有任何的指導意義,動手能力沒有得到鍛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惰性,不再思考,形成了“飯”來張口的定式,部分毫無顧忌地走在老師鋪墊好的廣闊平坦的大道上,當前面突然出現一個小水灘的時候,竟然不會試著思考從旁邊繞過去。
(三)從課程的設置上來看。課程設置過于死板。課程早就被安排好了,基礎課、公共課、專業課這些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學生很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課程,循環往復,就會覺得枯燥,上課內容索然無味,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不能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既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實踐,又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驗證理論,缺少了對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更別說創新了。
(四)從教育評價體系上來看。通常采用單一的方式,即學習評價中的總結性評價,通過期中或期末成績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方式通常是一張試卷,但是這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
在當前形式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校的首要使命④。而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創新能力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創新能力是每個學生體現自身素質、展現自我的重要法寶,但是現實情況是中國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嚴重滯后,因此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根據切身體會,我簡單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敢于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我認為這是提高創新能力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創新性思維對于常規性思維而言具有獨特性、新穎性、多向性的特點,這可以深層次地幫助我們挖掘出自己創新的潛力。回想我們從小學到研究生的課堂,最大的改變是什么?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少了,默默聽老師講課的多了,小學時,我們的想法很單純,把自己想到的表達出來,得到老師的表揚,生生間會很積極地比賽誰的想法又多又好,那時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沒有受到外來的束縛,不會管自己的答案有多幼稚,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慢慢發生了變化,越來越看重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漸漸覺得舉手回答問題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答案可能太簡單或者是錯的老師會不滿意,有了心理負擔以后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就降低了,當老師提問時便出現了不約而同低下頭躲避的現象,再加上學生的從眾心理,趨同大多數人認可的,塑造自己的價值觀與學習理念和周圍的人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就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異類”,覺得孤單,對于老師肯定的答案毫不猶豫記下筆記,對于不確定的或有疑問的不會刨根問底,缺少了批判精神。“從眾定式”不一定是安全的,這可能讓所有人都遇到困難,因此我們要從思想上扭轉這個現象,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洛克菲勒曾說:“如果你想成功,你應該辟出新路,而不要沿著過去成功的老路走。”世界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就越順利,沿著別人的腳印,不僅會丟掉自己的新意還有可能掉進陷進。我們不能懼怕思考,不能過于注重別人的眼光,把思考當作把未知變為已知的途徑,把創新僅僅當作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種檢驗,從中得到一種自信,一種成就感,而不只是帶著功利心看待它可能產生的價值和對自己的影響。
(二)創新需要盡量獨立思考,克服依賴心理,大膽探索實踐,增強動手能力。我們不可能一直依靠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只有自己努力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勇敢邁出前進的步伐,才能夠成長,同時還要有勤奮刻苦、不怕困難的精神,淺嘗輒止也許就和成功失之交臂了,有了想法就一定要試著實踐,創新不是只靠空想,它是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日本有一個節目叫“超級變變變”,參賽隊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三分鐘之內用肢體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極具創意,富有幽默感,其實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多獲獎者都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與表演融合在了一起,他們只是更加善于觀察,更加善于思考,更加愿意付出行動而已,例如有一個以“影子”為題目的滿分作品,是由四個高中女生完成的,一個女生在打籃球,她的影子也會跟著她玩,讓人驚訝的是她的影子其實是她的同學裝扮的,非常逼真,令全場感嘆,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合作精神,增強團體凝聚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即善于看到自己的同行和競爭對手的優點和長處,在保持各自的風格和特點的同時,相互學習、鼓勵、支持。具備這種素質的人就能不斷獲得新思想,才能有“團隊精神”⑤。合作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優勢進行合理分工,實現理論和技術共享,不僅能學到對方已有知識和技術,而且能在實踐中共同探索新技術,在一起研究的過程中學習,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智力,而且能開發群體創新能力。此外,面對同一個問題,每個人的想法都有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很有可能就是幫助我們打開思路,開啟頭腦風暴的關鍵,不僅是個人的合作,連企業也可以靠合作實現創新,昆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蒿甲醚系列產品的創新過程就是很好的范例,企業在合作創新的不同階段采取了不同的合作創新策略,利用互補能力實現了合作創新,這就是合作創新的魅力。
(四)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包括自己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及和本專業無關的知識。基礎知識是我們深入學習進行創新的基石,只有在熟練掌握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對本專業內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進一步達到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⑥,基礎知識的不牢固會嚴重影響到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根基沒有打好,會影響到綜合知識的穩固。在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中,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質變,知識像雪球會越滾越大,知識越多對未知世界的接觸面也越多,就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去彌補,就像在畫一個無止境的圓圈,我們處于里面的核心地位,而圈越大我們所了解的和想要了解的就越多,持之以恒對問題的看法就會從一個角度擴展到多個角度,思維在數量上會增加同時也會變得越來越活躍。小時候我們愛玩腦筋急轉彎,很多時候只要換個角度思考,擴大思維的廣度,就會找到答案,一個人的紐扣掉進了已經裝有咖啡的杯子里,他連忙從咖啡里拾起紐扣,不但手不濕,紐扣也是干的,這是為什么?我們往往會慣性地認為咖啡就是液體,而很少想到是還沒有沖泡好的咖啡粉末。創新既是偶然的又是有意識的,在靈感突然閃現時,我們利用特殊技巧有意識創新,即從一個由發現知識到重組知識再到創造新知識的過程,而我們正是在利用知識,使創新富有活力。
(五)在課程設置方面要盡量偏向綜合化,營造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和研究氛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科技、人文、藝術的結合使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在開設專業課的同時開設提高自身修養的課程,例如舞蹈課、音樂課等,看似和專業課毫無聯系,但會使我們的情商得到發展,開闊視野,拓展知識的外圍,而綜合素質的提高會使我們對問題的思考更加成熟、全面、深入。
(六)加強學校與國內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和國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不管是企業還是學校都有自己的特定理念和模式,合作能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和氛圍,例如在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科技創新十大案例和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中就展示了近年來我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在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功合作成果。又如美國的大學都是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保護、質疑和批評的存在也是允許的。相對中國大學的課堂而言,美國課堂更自由、活躍,美國學生會不停地討論、辯論,面對同學的不同觀點和教授的詰問敢于反駁,如果中國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學校的國際交流項目,和外國學生一起上課,從而得到不同于國內學校教學的啟迪,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外國學生的帶動下還能改掉自己的靦腆害羞,提高創新的積極性。
(七)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往的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具有權威地位,致使學生墨守成規,缺少標新立異。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我們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教師在教學中起牽引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生以同等的姿態一起鉆研,不要扼殺學生的想象力,要給予鼓勵,或許我們就能再聽到更多類似于“雪化了以后是春天”這樣充滿詩意的句子,學校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人才。
(八)完善學生評價體系,采用更多的形式使評價內容多元化。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能力發展和習慣養成⑦。例如美國大學有不同形式的考試,包括學生出題目考試,書面、口頭報告,作業習題,等等,考試題型合理、內容科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圍繞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缺少了善于發現的眼光和魄力。我們要不斷加強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高等學校教學工作要著眼于國家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深化教學改革,注重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⑧。正如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到:“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要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各單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
注釋:
①王世偉.淺談知識經濟與財經院校的研究生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1):21.
②劉樹紅,白學敏.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007,(08).
③梁淑珍.淺議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
④安江英,李彥斌,田慧云,王泱.中外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2005.11.
⑤眭依凡主編.學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學校長教育理念,朱清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⑥趙元勤.研究生招生改革要滿足創新型人才需求,2010.3.
⑦馬強.新課程體系下如何對學生評價.
⑧安江英,李彥斌,田慧云,王泱.中外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2005.11.
[1]周濟部長在第二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安江英,李彥斌,田慧云,王泱.中外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2005.11.
[3]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
[4]左斌,馬士軍,牟宏.實施創新教育模式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趙元勤.研究生招生改革要滿足創新型人才需求,2010.3.
[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科技創新十大案例精粹.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8).
[7]陽陽得一.新浪微波——美國大學的考試.
[8]林染·三分苦干,七分巧干[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