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綏化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隱喻作為一種語言變體,是語言使用者為達到自己的交際意圖而采用的一種語用策略。Halliday認為隱喻是意義表達的“變異”,不僅僅局限于詞匯層,也常常出現在語法層。他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兩類,而人際隱喻包括語氣隱喻和情態隱喻[1]P341-361。本文重點分析語言表達上人際意義的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的語法隱喻形式,并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結合女性話語對人際隱喻進行語用層面的探討,以期豐富并拓寬對人際隱喻的研究。
功能語言學認為,形式是意義的體現,意義來自于形式和功能的結合。形式和意義之間并不存在著一對一的關系,一種形式可以表示一種以上的意義,一種意義也可以由兩種或更多的形式體現[2]。人們在運用語言執行人際功能時,當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發生偏離時則可以理解為人際隱喻。人際隱喻包括語氣隱喻和情態隱喻。語氣隱喻表現為人際功能可以由多種語氣來體現。Halliday將語言的人際功能分成陳述、提問、命令和提供四類[1]P341-361。語言的這四類人際功能在詞匯/語法層面上分別由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和意態化的疑問語氣來體現。語言的一致式表現為語言功能用相應的語氣來體現。相反,如果語言功能不是由相應的語氣來體現,則稱為語氣隱喻。而情態隱喻是指由小句來體現原來由情態動詞、情態副詞以及謂語的延伸部分來體現的情態意義[2]。情態意義的表達分成主觀取向和客觀取向。取向又可分為四種:隱性的主觀取向和隱性的客觀取向為語言的一致式,主要由情態動詞或情態副詞來表達;而另外兩種顯性的主觀取向和顯性的客觀取向都是通過小句來表達情態意義的,因此是隱喻式的?,F以情態中的義務為例闡述四種取向。
根據Halliday的理論,我們對女性話語中人際隱喻的認知語用闡釋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這一概念是Searle在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間接言語行為是指通過實施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因為說話者用疑問語氣間接地表達了命令的意義。間接言語行為最明顯的特性就是其間接性,即語言不是直白地傳達說話人的話語意義,而是通過間接委婉的字面意義來表達說話人的話語意義。因此,間接言語行為則相當于Halliday所說的語氣隱喻表達式。Searle認為在間接言語行為的表述中,字面意義只是說話人所傳達意義的一部分,話語還隱含著其他的意義,具有雙重功能[3]P30。因此,在特定的語境中,女性選用語氣隱喻而不用語言的一致式可以巧妙地表現間接言語行為所能發揮的雙重功效。
Leech的禮貌原則包括以下6個準則:(1)得體準則:減少讓別人吃虧;(2)慷慨準則:減少讓自己得利;(3)贊譽準則:減少對他人的貶損;(4)謙遜準則:減少對自己的贊揚;(5)一致準則:減少與他人的分歧;(6)同情準則:減少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4]P132。Leech的禮貌原則比較合理地解釋了人們在交際中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一般是出于禮貌的考慮,即說話者盡量使對方受益,以獲得對方的好感,其目的在于維護他們與受話者的關系從而使交際順利地進行下去。在特定的語境中,女性使用人際隱喻可以使自己不會感到太多的拘束或壓力,即使是拒絕了對方,也不會感到太為難,同時也給受話人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使受話人有更多的空間對話語效度進行解讀,因此可以有效地表達對別受話人的禮貌。顯性主觀和顯性客觀的情態取向形式是隱喻性的,二者都可以增加話語的禮貌級別。為達到某種特殊目的,女性有時會故意采用顯性主觀或客觀取向的情態隱喻形式,這樣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或意愿,并強調她所說的話是她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并明確對判斷負責;在向別人表示不同意見的同時,可以巧妙地增加話語的禮貌級別,對受話人以示禮貌和尊重。
Verschueren在其《語用學詮釋》中提出了語言使用的順應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使用是一個連續不斷作出選擇的過程,其選擇往往是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的,是由語言內部(即結構)原因或外部原因所驅動[5]P65-66。語言使用者之所以在能夠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恰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語言的變異性是指語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協商性指所有的選擇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順應性是指語言能讓其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語言項目中作出靈活的、商討性的調整,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這三種特征互為關聯,以順應性為主要特征[6]。語言的使用過程是語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語言結構和語境相關成分之間相互順應的過程。隱喻作為一種語言變體,是語言使用者為達到自己的交際意圖而采用的一種語用策略,這種語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當中應用和實施的,它涉及各種社會、文化因素,以及交際者的心理認知,而交際者在語言交際中處于核心地位,語言選擇的產生是其動態適應語境的結果。人際隱喻的使用是語境關系與語言結構順應的產物,是在交際語境的動態順應中產生的,是交際過程中女性順應交際語境作出的話語選擇。首先,人際隱喻順應了女性在特定語境中的心理感受。說話人較好地使用了人際隱喻,既表達了對受話人的提示意義,又不失禮貌,順應了自己在當前語境中的心理感受。其次,人際隱喻的表達要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這些社會因素包括交際者的社會地位、親疏關系、相關的社會規約等。而女性自古以來在男權社會主導下就從屬于男性,成為男人的附庸,深受各種約束。另外,人際隱喻的選擇還要順應交際雙方所處社會中的各種文化因素,以及交際者的心理認知。
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其本質是用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9]P29。特定語言形式的使用與語言使用者因素密切相關,在語言實踐中,女性在言語風格上有別于男性,其突出表現在人際隱喻的使用上。在特定的語境中,女性選用人際隱喻中的語氣隱喻可以巧妙地表現間接言語行為所能發揮的雙重功效;從禮貌原則的角度來看,女性選用顯性主觀或客觀取向的情態隱喻形式,一方面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話語的禮貌級別,對受話人以示禮貌和尊重;從順應理論的視角來考察,是語境關系與語言結構相順應的產物,是交際過程中女性順應交際語境作出的話語選擇,在交際語境的動態順應中產生。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94.
[2]邵新光,張法科.人際語法隱喻的語用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3]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Verschueren,J.著.錢冠連,霍永壽譯.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胡姝昀.隱喻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理論模式研究[J].語文研究,2011,(1).
[7]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