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光
(安徽省懷遠縣古城初級中學,安徽 懷遠 223400)
《語文課程標準》自頒布以來,給語文課堂帶來了春風,課堂教學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絕大多數教師較快地適應了新形勢,成為了素質教育的弄潮兒。但我們在肯定成績取得的同時,不能不重視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那就是有一些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頗,致使教學偏離了軌道,走向了虛無。因此,我們不能不深思語文教學走向誤區這一問題。我對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和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有如下方面。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古人云:“學文如堆沙。”意思是說,語文學習應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因為基礎知識是語文大廈的基石,基礎不牢,大廈怎能安穩矗立?然而,現實中有一些教師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就是走老路,對課程標準中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他們機械地認為:實行新課改,就要對傳統的教學進行顛覆,在教學中刻意培養所謂的能力和過度追求情感教育,而對知識教學涉及甚少,唯恐別人說自己仍在進行傳統教學。其實這種認識存在誤區,新課程改革是對現行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完善,它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認識,思想的升華,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以夯實基礎知識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基礎知識是形成能力和養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石。失去了這一基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必定是談空。我認為,走出這一誤區,首先,教師不應輕視知識教學,其次,在知識教學方式上由傳授、輸灌形式轉變為使課堂成為一種民主的、自由的、開放的生成過程,變成師生人際交往、交流的互動過程。
語文教學目標是指語文活動的預期結果,它是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與發展的。《語文課程目標》把語文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許多教師頭腦里都有這個概念。然而一些語文教師由于理解的片面和盲目性,拋棄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些優良傳統。課堂上信馬由韁,教師自己教學目標不明確、模棱兩可,上課跟著感覺走。基礎性的學習任務完不成,反而把很多與課堂學習無關的內容引入語文課,還美其名曰:拓展延伸。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了起來。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轉變觀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中學語文課本的多樣性,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確實能讓人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但鼓勵創新并非鼓勵否定一切。比如課本中有一些例文,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其教育功能不可忽視、低估。對這一類文章、題材的核心思想加以質疑,往往會使學生在思想認識上走入誤區,所謂的創新實際是對內容的曲解。“孔融讓梨”的故事人人皆知,宣揚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美德,比如,在課堂上組織討論“孔融讓梨的N個理由”,如此這般“搞笑”的所謂發散思維,實質是對傳統文化的歪曲和糟蹋。又如,一位年輕教師在講授《背影》時認為“父親”違反交通規則,沒有給“兒子”樹立學習的榜樣,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這種“創新”,不僅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反而誤導學生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新的課程標準把合作式、探究式教學作為基本的教學方法,廣大教師積極響應。如何運用這一方法組織教學,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一方法的優勢和長處,卻是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的。由于受教師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及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了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一改過去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在課堂上很少講或基本上不講,把討論辯論當成教學的全部方式。一節課下來,學生的討論少則幾次,多則幾十次。討論后,教師依次讓學生發言,發言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而實際效果如何呢?程度好的學生能夠深入思考,積極發言;而那些程度差的學生,本來就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善于互相配合,就不得不淪為“看客”或“聽客”。還有的教師把課堂變成了辯論會,為了一個毫無價值的問題,辯論雙方糾纏不清,無休無止,課堂時間都被白白浪費了。
誠然,脫離了文本的活動,課堂確實熱鬧,但越是熱鬧往往越是忽略了課堂教學本身。課堂教學畢竟受時空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把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變成漫無目的甚至無休止的自由討論。對于一些古今詩文,交流和討論是不能代替學生的誦讀、領會的。實物和實景也代替不了對具體文字的揣摩和品味。
“注入式”教學的標志就是“滿堂灌”,在新課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滿堂灌”慢慢失去市場的時候,一種看似“啟發式”教學的“滿堂問”風行課堂了。它的重要標志是,老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連續不斷,一節課少則十幾個問題,多則幾十個問題。看起來很紅火,其實是該問的沒問,不該問的亂問。很多問題十分淺顯,有的問題近乎淺薄。由于問題設計缺少層次和深度,根本談不上什么價值。試想,所提的問題都有價值,還需要問那么多嗎?表面上看似師生合作互動,實際上老師牢牢地控制著課堂,學生只能被動地回答老師接連不斷拋過來的問題。這種形式實質上是教師用提問的方式“滿堂灌”。
現代多媒體技術擁有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動態感好、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等獨特優勢,其在語文學習中的使用,在相當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知識面,擴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不過,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盲目追趕時髦,不注重語文學科的特點,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從而使多媒體的使用誤區重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能“以機代人”或“以機代教”,忽視語文教學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適當地配合一些畫面和音樂,可以使語文課更生動、形象;若把語文課上成近似美術、音樂欣賞課,教者則只顧在課堂上播放預先制作的課件,既不深入講解,又沒有重點、難點的板書,那就是末本倒置了。教學活動更多地要讓學生認真地聽、說、讀、寫,其他的活動形式都是次要的,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具體實踐過程,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目前,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是為了“表演需要”,平時不用,到了公開課、優質課評選時才臨時搬上課堂,忽視了教學規律,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成了 “花架子”,這無非是“穿新鞋,走舊路”而已。拋開教學內容不談,只運用多媒體教學這一形式,不見教學效果,就不能提倡。
其實,語文課的魅力,應來自課文的本身,課文豐富的詞語、精妙的表達及中華民族語言豐厚的內涵和文化底蘊。讓學生領悟到語文的無窮魅力,要在誦讀、揣摩、體味、分析等過程中逐步實現。如果忽視了文本,那么一味地用直觀的形式肢解、圖示文章淺層的內容,不僅不能引導學生感知文章內容的神韻,反而會限制了思維和情感的自由空間。
電教只是眾多教學手段中的一種,其作用僅僅是輔助。過于注重形式,為了電教而電教,電教就成了花架子,就會喧賓奪主。
總之,語文新課程實驗要在反思、總結的基礎上,落實新課程的理念和思想,求真務實,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我們要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切不可打著課程改革的旗號,使語文教學走入新的誤區。只要語文教師更新觀念、認真鉆研、勇于實踐,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努力工作,就定能掀開語文課改嶄新的一頁。
[1]黃文祥.當前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安徽教育科研》編輯部編輯出版,總第58期.
[2]王方鳴.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總第419期.